国产电池价格骤降!两年狂减50%,消费者乐开怀,美国车企却愁了
不久前,通用汽车在投资者日活动上,正式公布了其战略转型的重大决策:决定在北美市场停用其电动汽车核心组件——“Ultium”(中文名为“奥特能”)的品牌标识。通用汽车寄望于通过引入外部(特别是中方)合作伙伴,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中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九月初,美国另一汽车业巨头福特汽车的CEO吉姆·法利先生,在完成对中国的深度考察后,向董事会成员约翰·桑顿先生坦言:“来了中国,才知道我们落后了。”
北美两大汽车巨头的深刻反思,实际上是对全球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背景下,北美汽车制造商所面临挑战与机遇的直观反映。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以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强大的竞争力,正逐步改变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格局。
两年时间,国产电池成本减半
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作为北美汽车行业的两大巨头,早在多年前便踏上了电气化转型的道路。其中,“奥特能”作为通用汽车推出的电动汽车专属平台及相关技术品牌,曾被视为其在电动车领域的里程碑式成果。
基于该平台,通用汽车成功推出了一系列电动车型,如雪佛兰Equinox EV、雪佛兰Blazer EV、凯迪拉克Lyriq、悍马EV以及BrightDrop电动物流车等,这些车型不仅丰富了通用的产品线,也展示了其在电动车技术上的深厚积累。
然而,尽管通用汽车在电动车业务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经济效益却并未如期而至。2023年财报显示,通用汽车在电动车业务上亏损高达25亿美元,这反映出其在成本控制和市场定位上的挑战。
同样,福特汽车的电气化进程也面临类似困境。其明星电动车型电马Mach-E虽然早在2019年就已亮相,但销量并未达到预期,去年全年销量仅为4万辆,导致其电动车业务持续亏损。
深入分析发现,通用和福特电动车销量难以突破的主要原因并非技术落后,而是制造成本过高。高昂的成本导致电动车价格昂贵,与燃油车相比性价比不足,难以吸引消费者。
Mach-E和凯迪拉克LYRIQ在国内售价远低于美国市场,主要得益于这些车型采用的是国产电池,从而降低了成本。
据iFinD的数据显示 ,2024年11月1日国内方形铁锂电芯价格为0.35元/Wh,相比年初价格,下降了18.6%。方形三元电芯价格为0.45元/Wh,相比年初价格,下降了13.46%。
电池行业从业者韩女士告诉我,国产电池(PACK)价格也大幅下滑,从2024年初的0.73 元/Wh降至0.60 元/Wh,下降了17.81%。如果对比2023年初的价格,电池(PACK)价格至少下降了50%。这意味着, 现在购买一块50度的电池比年初便宜了9000元,比去年年初便宜了2.5万元。
随着电池成本的下降,今年中国车企纷纷推出更便宜配置更优的新能源车型,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比亚迪宋PLUS EV与长安启源A07的价格下调与配置升级,无疑是中国电动车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的鲜明体现。
10月新能源车批发销量暴涨58%,彻底卖疯了
回望早些年,电池成本一度占据了新能源车车价50%左右,因此电池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决定 新能源车最终售价的关键因素。
特斯拉汽车的价格波动就与电池价格紧密相连,宛如一对孪生兄弟。当电池价格上扬时,特斯拉的生产成本亦随之水涨船高,进而导致其售价攀升;而当电池价格走低,特斯拉的成本降低,售价亦随之亲民。
然而,随着电池技术的日益精进和原材料开采量的不断增加,电池价格已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
随着电池成本的持续下降,新能源车的销量亦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攀升。
11月4日,乘联会发布的10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数据预估显示,批发销量高达140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激增58%,环比亦增长14%。
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率亦大幅提升,从2019年的较低水平一跃而至2023年的31.60%。2024年1至9月,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更是攀升至45.8%的崭新高度。
对于消费者而言,电池成本的下降和新能源汽车价格的亲民化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购车契机,使他们能够以更加合理的价格购得心仪的新能源汽车。
除了价格上的优势,新能源车在性能和续航方面亦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得益于电池技术的持续创新,众多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已轻松突破500公里大关,部分高端车型更是达到了令人瞩目的1000公里以上,有效缓解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
同时,快速充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充电时间大幅缩短,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捷性。此外,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让新能源车成为了移动出行的新标杆。
对于“你会考虑购买新能源车吗?”这一询问,若回溯至两年前,多数人的回答或许还倾向于持观望态度;然而时至今日,这一问题的答案已悄然转变为肯定的答复。
编者按:
可以说,国产电池的大降价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面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强劲势头,美国和欧盟的本土车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的利益,他们一方面选择了采取加征关税的方式来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进口。另一方面又纷纷开始积极寻求与中国电池企业的合作。他们希望通过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这一趋势不仅体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大吸引力,也预示着全球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加紧密的合作与竞争的新格局。
在未来,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拓展,新能源车将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选择。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DearAuto立场。)
———— END ————
法
律
顾
问
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李国勇律师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回首页看更多汽车资讯
大白兔
0大白兔 小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