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汽车产业巨头频繁裁员,国内风景独好?
2024年伊始,采埃孚,博世,弗瑞亚等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纷纷举起了降本增效的大旗,大规模裁员一波接着一波。这种企业瘦身的做法,无疑反应出当前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困境。
与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哀鸿遍野的大背景下,国内市场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其中在我国政策扶持以及国内新能源市场销量猛增的刺激之下,诸多国内汽车零部件车企业普遍实现了营收快速增长,并且还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抢夺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目前来看,汽车产业的新旧势力对决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的汽车产业竞争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让很多区域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好处,同时也让部分区域受到了严重冲击。很明显,欧洲汽车产业,尤其是德国汽车产业,是受影响较大的一方。
根据相关统计,在2016年时,德国本土汽车产量高达570万台,三年之后的2019年,这一数字下降至470万台,整整缩水100万台,2023年时,这一数字又滑落至410万台。在汽车产量缩水1/5以上的背景下,德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无论体量大小都受到极大冲击。
根据海外媒体报道,在今年11月4日,全球第一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表示,由于无法实现其财务目标,公司可能会进一步调整人员配置。本次最新裁员行动将影响7000多个工作岗位,主要涉及汽车供应部门,同时也涉及工具部门及负责家用电器的BSH子公司。需要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博世在今年的第4次裁员行动。
仿佛商量好的一般,德国的另一家汽车零部件巨头舍费勒紧跟着在本月5日宣布,将在欧洲裁员约4700人,其中中国本土将裁员约2800人。同时,舍费勒还计划关闭自己在欧洲的两家工厂,具体细则将于今年年底公布。
国际巨头尚且如此,那些体量更小的零部件企业境遇只会更差。根据德国某咨询公司所公布的数据来看,在2024年上半年,共有20家年收入超过1,000万欧元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申请破产,这一数据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60%。其中,曾为宝马,奔驰和大众等知名汽车品牌提供车内座椅的知名供应商Recaro Automotive也因此不抵债,在今年7月份申请破产。由此来看,将2024年称为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的寒冬并不为过,而且有很大概率,今年只是这场寒冬的开始。
毫无疑问,国际汽车供应链企业的大量裁员,甚至倒闭,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汽车市场向电动化转变的深刻影响。在此前的燃油车时代,这些巨头依靠技术壁垒赚得盆满钵满,而在产业大变革的影响下,他们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面对新能源浪潮,国际零部件巨头需要再次投入大量研发经费来建设护城河,同时他们还要受到欧洲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新能源购车补贴取消等因素的影响。在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裁员优化实在是在所难免。
不过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统筹全局来看,这些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的裁员行动更多的是转型时期不能避免的阵痛,正所谓卸下包袱才能轻装前进。其次,作为垄断行业多年的存在,零部件巨头们与主机厂商有着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这意味着他们在供应链市场依旧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我们的国内零部件厂商无论是在规模、资金还是技术等方面,与这些头部玩家仍有着较大的差距,这是需要我们重视的。
除此之外,作为新锐力量的中国零部件企业也有着许多问题存在,其中最为致命的是长期低利润运转。众所周知,中国的市场大环境极其内卷,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之下,价格战在所难免。如果不具备技术的领先性独创性,就只能走低价路线,其最终结果只会是沦为大厂的附庸。
车叔总结
总的来看,在电动化的大趋势下,以博世为代表的国际汽车零部件巨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当下艰难的市场环境,这些巨头们只能采取为自己瘦身的策略。与之相比,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乘着电动化的东风快速崛起,整个行业日趋精细化和高端化。目前来看,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趋势要比海外巨头更好一些,但是现在就讨论能否做老大的问题,确实为时过早,毕竟两者的体量不是一个级别,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正所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最后还是希望我国零部件企业能够抓住这次历史机遇,完成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回首页看更多汽车资讯
大白兔
0大白兔 小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