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言力:熊耳山一日游:寻觅自然的诗行

tupian

编辑/审核:兰芝草

于言力,商洛市作协会员,爱好文学,浅耕于诗词、散文,心怀惬意人生,感悟快乐生活,闲暇之时潜于拙文,留下瞬间美好,作品见商洛日报及平台,曾获全国诗词大赛、省市区有关征文比赛等活动多项奖项,并授予“最美诗人”荣誉

在商州城西二十公里的金陵寺镇,有一座高耸入云,两峰直竖,恰似一对熊耳的高山,人称“熊耳山”。巜史记•封禅书》载有齐桓公:“南代至召陵,登熊耳以望汉江”,《左传•楚世家》楚昭王“自吾先王受封,望不过江汉”。

这里风光旖旎,历史悠久。可以观云海日出,赏熊耳晚霞,品文化底蕴,寻觅一份静谧山水的惬意。

每当夕阳斜照,你若极目远眺,美丽的晚霞如烘炉方炽,万壑皆明,霞光层层,染红了西边的天空,景象万千。人们禁不住驻足,凝视那高入云端的山巅,观看那无比绚丽的瞬间。我膜拜它的神秘,向往它的美丽,想着一睹真容。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我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前往熊耳山的旅程,心中满是对自然之美的渴望与敬畏。

熊耳山,一个名字中蕴含着神秘与壮丽的地方,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每一位旅人的探访。随着车辆缓缓驶近,那连绵不绝的山峦逐渐映入眼帘,它们或高耸入云,或苍劲绵延,宛如一幅水墨画卷,徐徐展开在眼前。

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而上,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痕迹,感受着岁月的沧桑。山路两旁,野花烂漫,它们或红或黄,或紫或白,竞相绽放,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山上的红叶,充满激情,点燃青春的梦想,如一位深邃的诗人,默默地编织着岁月的诗篇,颂唱着历史的赞歌。

行至1314米处,有一个“练岗子”,是李自成屯兵之地,相传练岗子原为一处古堡遗址,为闯王的瞭望工事。民间传说,李自成从陕北带回谷种,名叫“六十齐”,种植六十天即可收获,以解无粮之需。熊耳山人为了纪念闯王从陕北带回的南瓜籽,将南瓜叫北瓜,一传十,十传百,商州人都将南瓜叫北瓜。有“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滴一点,东窑村里买大碗”的民谣在当地广为流传。

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空气也变得越来越清新。我深吸一口气,仿佛能吸进满腔的清新与甘甜。远处的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一般。我不禁停下脚步,凝视着这如梦如幻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终于,我登上了山顶。站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俯瞰着万物生灵。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宛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而近处的树木则郁郁葱葱,它们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的秘密。

在山顶上,遇见一座小寺庙。只见香火缭绕,我在寺庙静静地祈祷,感受着内心的宁静与平和。据传,古时这里就建有寨栅和庙宇,寨栅曾显灵,因此得名显神寨。这里曾是商洛电视转播台的前身,因地质原因,将电视转播台移建至松道山。现今塔身及机房已拆,只留台基。斑驳陆离的墙壁,透露出岁月的痕迹。

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斑驳的光影。我满怀期待来到熊耳山村史馆,领悟了制陶工艺的发展史。走进陶瓷体验馆,一位老人正在作坊制作陶瓷,他叫古玉民,今年72岁,是该村唯一的一位制陶传承人,他如艺术家般的手摇动着木杆,两个石头磨盘在皮带传动下不停地旋转。一只手扶稳盆体,另一只手反复滴水打光,直到盆体圆整。那熟练的动作犹如优美的舞蹈,引得围观的游客纷纷体验制做陶瓷的乐趣。

沿着山路缓缓而下,心中充满了对熊耳山的留恋与不舍。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花、这里的草……它们都将成为我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

此次熊耳山一日游,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更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在这里,我仿佛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找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谛。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我走到哪里,这份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都将伴随着我,成为我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财富。

当我再次回首那片被夕阳染红的山峦和熊耳晚霞的绚烂壮观风景时,我知道,熊耳山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图片作者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