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汉风先生子夜随笔之三:哪一份父爱都比天高

又是一年除夕夜。

年少的时候,关于除夕夜的记忆是年夜饭、油灯、熬岁、拉家常这些传统的词汇;青年的时候,除夕夜是由电视、春晚、手机短信这些时尚的活动组成的;而现在,人到中年的我已经见不到油灯,对春晚也生发不起任何兴趣。唯一希望的是能与父母一起多待一些时光,多说几句话。

晚饭后,父亲照例搬个板凳坐下,等我汇报一年来的工作与生活。父亲的话总是很少,听到紧要处,才会询问两声,或者评价几句。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来都没有当面表扬过我。那一年初考,我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一中,蹦蹦跳跳地去向父亲报喜,没想到父亲非但没有表扬我,反而给我上了一堂严肃的政治课:“你虽然考了全乡第一,但是到了县一中哪个不是第一?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继续努力!”

三年后,我得知高考成绩,兴高彩烈地奔向父亲,没想到父亲不冷不热地说:“大学录取通知书还没下来,不要高兴得这么早!”过了几天,通知书邮到家门口,父亲正在与乡政府的几个同事在吃酒,我挥舞着通知书交给父亲。没想到父亲不紧不慢地说:“放在那儿吧。到了大学有能耐的人更多了,还得努力!”

大学二年级,我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失落的风景线》,成为大学校园名动四方的才子,被赞誉为“吹响乡土诗号角的诗人”。寒假回家,我把自己的书与数量不菲的奖学金交给父亲,父亲仍然不喜不乐地说:“放在那儿吧。还要继续努力!”

是的,父亲,我一直在努力。我一直记得你在每一封家书眉批上写下的那句永恒不变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也懂,好好学习是期待,天天向上是鞭策。我好好学习了,我也天天向上了,为什么就得不到您的褒奖呢?

曾经,我像一个拿着放大镜趴在碎石堆里寻找一粒沙子一样的人,寻找父亲对我表扬的事件。找来找去,好像只有一次。十年前,我辞去公职、兼职,专心于彭城书院的事业。因为担心父母为我们的生活忧虑,就没有告诉他们。除夕夜话,没想到父亲询问起了书院的情况,我这才知道父亲早就从媒体上得知了详情。我只好如实汇报。父亲听完,没有批评,也没有担心,只说了四个字:“好事,办好!”那一刻,我的眼中瞬间就有了热流。“好事”——这就是说父亲肯定了我的“反常之举”。既然父亲理解、肯定、支持,我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了。“办好”——这两个字的分量更重。我知道这是年届古稀之年的父亲的期待。父亲用两个字代替了他以前常说的“还得努力”。万岁,父亲!

父亲虽然很少当面表扬我,但是我知道他在背后常常以我这个儿子为自豪。有一次,我无意中掀开父亲的枕头,发现有一叠登载我文章的报纸,父亲都用红笔圈出来,仔细批阅。翻开《失落的风景线》,我看到父亲亲笔写下的很多赞语。我又记起,那一次我放下大学录取通知书走出门外,听到父亲回谢对他祝贺的同事说:“我这个儿子,我知道。考上这个大学是铁板钉钉的事。”

又一些年过去,阅历的事情更多,我才越来越理解自己的父亲。“知子莫若父”,父亲知道一个人一旦自以为有了才华,常常会锋芒毕露,恃才傲物,如果不严加修身,往往会自以为是,滋养傲慢习气。这样的人担不了责任,做不成大事,往最后要么是自暴自弃,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要么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感喟自己怀才不遇。父亲一直在用最深沉的方式关爱我,教育我,鞭策我,推动我,让我修身厚德,承载万物。只是那时我不理解父亲;或许这个时候我还没有完全理解。

有人说,父爱如山。其实,哪一份父爱都比天高!我跟着父亲在乡镇中学上初中的那段岁月,父亲每天都读书看报,陪我做作业到夜晚。记得父亲的卧室里有一个淡绿色的木箱子。每到秋末,父亲就会从街上买来几包苹果,把它装满。冬天来临,每晚九点一到,父亲就会烧水让我洗脸泡脚。他打开木箱,苹果的香气扑鼻而来,充溢着整个房间。然后父亲一边给我削苹果,一边询问我的学习情况。从此,父亲打开木箱取苹果的镜头成为我人生最怀念的风景之一。

有人说,父爱似海。其实,哪一份父爱都比海深!我离开父亲到县城上高中了。父亲每月按时去看我,给我送生活费。父亲反复交代我“你正在长身体,要吃好一点。一份带肉的菜可能菜价要贵一些,不要舍不得。有一块肉总比没有的好。”那时候,我已经开始爱上文学,常常克扣自己的伙食费用来买书。父亲知道后非但没有批评我,反而鼓励我说:“爱读书是好事,但不能因为买书亏身体。我再给你买书的钱。”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对我们这些子女一直是板着面孔的。尽管他是个很幽默的和风趣的人。那时候,我们乡政府大院的孩子都喜欢他。比如我们正在吃饭,他想给我们讲话,就突然学篮球裁判打暂停的手势,引得我们哈哈大笑;他想让我们安静,就用手指放在嘴上做夸张的表情,惹得我们偷偷的乐。父亲年轻的时候,曾有很多爱好,唱戏,打球,听书。可是,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他的爱好一个个放下。他开始拼命地工作,只为了我们的明天能有一个好点的基础。

我们兄妹渐渐长大,父亲逐渐苍老。直到有一天,父亲因为一个手术住进了病房,我才意识到父亲真的老了。那一天,我在师大上完公修课,开着车匆忙赶往医院。在父亲的病床前,我看到熟睡中的父亲,脸上是褶子,头上是白霜,个头好像也矮了。我才猛然意识到父亲已经73岁了。在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我想到“父母在即有来处,父母去只剩归途”的话,不寒而栗!父亲,您要挺过去。

父亲挺过来了,而且依然精神矍铄。我感恩苍天的恩赐,让我可以依然在每年的春节有家可回,在每一个除夕夜有父母可以絮话。今天,父亲说:“一打春,我都76岁了,过不了几个春节了,人就像田里的庄稼,一茬一茬的。我们上学时一个班的这一茬还剩三个人。”我们都安慰父母说:“您和母亲还早呢。我们家有长寿基因,爷爷奶奶都九十多岁呢。”父亲只是笑笑,没再答言。

大家都散了,父亲又对我说:“我是要好好再活几年。你母亲的身体不太好,我得照料她,不能拖你们的后腿。你放心做自己的事吧,我会照顾好自己。我要多活几年,给你们信心。”我转过身,眼睛湿润起来。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旅程都没想到自己,还在想着我们。

这就是父亲!

我相信每个父亲都是一样的,每一份父爱都比天高。

愿天下的父亲都幸福安康!

汉风2017年1月27日(丙申年除夕)子夜于故乡平楼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