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执意与美国推进交易,商务部打破沉默,用5个字给事件定性

近期,李嘉诚热度很大!他旗下长和集团准备以228亿美元(人民币1657亿元)向贝莱德牵头的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其中就包括特朗普眼馋的巴拿马运河港口。

之所以这个做法引起许多争议,是因为李嘉诚的港口出售案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涉及了地缘政治局势,可以说这是商人的大忌!

过去这段时间,在中方多部门表明反对态度以及港澳办以及媒体的批评下,李嘉诚依旧执意与美国推进交易。

对此,我国商务部打破沉默,仅用5个字给此事件定性!究竟是哪五个字,道出了李嘉诚事件背后的本质?这件事最后又会以什么方式收尾?

李嘉诚“借壳生蛋”

成功的商人,其眼界总是比普通人快上好几步!1979年,香港迎来经济转型期,英资企业对香港回归的担忧已经初步萌芽,这些资本开始着手于在香港撤资。

我们知道,彼时距离香港回归还有18年,但当时的李嘉诚就已经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窗口期”,以6.39亿港元收购英资洋行和记黄埔,来了一招“蛇吞象”。

李嘉诚通过资本杠杆完成了对和记黄埔的控股,从而拥有了香港葵青港70%的集装箱吞吐量。要知道葵青港是当时亚洲最重要的航运枢纽之一,掌握了这个港口,李嘉诚就算是彻底在香港站稳了脚跟。

在香港“借壳生蛋”之后,李嘉诚的目光慢慢放在了国际航运港口上。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李嘉诚趁懂哦巨变,英国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之际,以低价收购了英国,荷兰等国的港口资产。

直到1997年,他以62亿港元获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25年特许经营权。可以看出,李嘉诚擅长在经济危机或政治动荡期低价收购资产,再等到价值回升后套现。

通过这一套手段,李嘉诚掌握了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亚洲和欧美的贸易咽喉!想当然的,李嘉诚的前瞻性没话说,作为商人,他的战略眼光也非常大胆的独到。

不过,这次他一次性要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的做法,却引来了大量的争议!他用了半个世纪的运作,成为了全球的“港口之王”,在全球贸易化最活络的几十年间赚的盆满钵满。

但现在很明显,在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大棒下,以及地缘政治局势博弈,和地区冲突加剧中,他再次嗅到了不安感。全球贸易化在多重复杂因素下进入了萎缩期,作为一个商人,李嘉诚出于利益考量,做出出售全球大部分港口的决定,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李嘉诚这次行为背后的原因,或许没这么简单!这是因为他所要出售的部分港口,已经和地缘政治博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背后也暴露出李嘉诚做出这番决定的本质原因。

在商不言商

李嘉诚在看出港口业务回报率低之后,想要套现转向高增长领域,这符合他“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原则。

然而巧合的是,就在这之前,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施压巴拿马政府。紧接着李嘉诚就要向,拥有美国北京的贝莱德公司出售全球多个港口,这说明一切都不是巧合。

在欧美政治压力下,李嘉诚这个“港口之王”也显得那么脆弱不堪。这下全明白了,李嘉诚只不过是想切割与中国关联的政治风险,以企图换取美国对资产的“庇佑”。

这让不少人怀疑,李嘉诚家族持有加拿大国籍,但欧美警惕性很强,认为其仍然拥有“中国背景”而犹豫和李嘉诚合作,因此李嘉诚通过此次交易,或许是向美国递交“投名状”。

但要知道,李嘉诚选择放弃国机通用的全球招标,而是快速又直接的与贝莱德达成协议,可并非是绝对为了钱。已明确得知,此次交易价格虽然高达228亿美元,但事实上却低于此前中国资本企业的报价。

一旦李嘉诚和贝莱德达成交易,甚至可能对中国商船实施差别化收费,或者限制通行。况且我国在巴拿马港口扩建的“一带一路”项目工程,也有可能面临巨大冲击。更别说在这之后,特朗普还能通过港口监控中国货物航运方向,对我们进行封锁。

对此,香港社会反映激烈,港媒《大公报》连发三篇社会,痛批李嘉诚“见利忘义”“损害国家利益”。前香港港首梁振英也表示“商人没有祖国,和孩子没爹妈有什么区别”,用词犀利,一针见血。

除此之外,我国政府已经启动反垄断审查,并且依据《国安法》《反垄断法》域外效力条款调查此次交易的合法性。同时我国外交部明确表态,反对“经济胁迫”,更有港澳相关官方媒体评论:“企业家需要在民族大义前审慎决策”!

在国家多番告诫,表明态度下,李嘉诚似乎仍旧没有改变主意,势要和贝莱德达成交易。这可以看出,李嘉诚宁愿“背信弃义”也要完成交易。

对此,3月26日,商务部打破沉默,该部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罕见发文,一共就五个字:“在商不言商”

可以说,这五个字,精准描述了将李嘉诚执意逐利而放弃民族大义的行为!商人应在商言商,李嘉诚或许要好好想想,个人财富和民族大义前应该怎么选择,才能百年后不被后人指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17人参与, 4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