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得从2023年说起。那时候,长江和记因为巴拿马运河港口的运营权问题,引发了舆论的轩然大波。有人说这是“资本无国界”,也有人直指李嘉诚家族“吃相难看”。一时间,抵制声浪席卷而来,长江和记的市值单月蒸发300多亿港币,股价跌得让人心疼。但就在这片风雨飘摇中,李泽楷却像个局外人一样,稳坐钓鱼台,甚至还逆势扩张了自己的商业版图。
你可能会问,李泽楷是怎么做到的?简单说,他早就“未雨绸缪”了。早在几年前,他就逐步淡化了自己和家族企业的直接联系,转而将重心放在东南亚市场和新兴产业上。他控股的富卫保险,2023年在东南亚市场新增了近280万名客户,成为区域内增长最快的保险公司之一。而就在长江和记陷入舆论风暴时,富卫保险的估值却一路飙升,直接让李泽楷赚得盆满钵满。
李泽楷的商业嗅觉一直很灵敏。他不是那种守着家族产业吃老本的人,而是一个敢于冒险、善于创新的“叛逆者”。13岁就被送到美国读书,21岁进入投行,25岁创立香港首家卫星电视台,27岁靠出售卫星电视套现53亿港币——这些经历让他练就了一身“资本运作”的好本领。尤其是1998年收购香港电讯时,他敢用自家股票作抵押贷款130亿美元,这种胆识和魄力,连华尔街的老狐狸们都得竖大拇指。
更李泽楷比父亲和哥哥更懂得科技的力量。1998年,他提出的数码港计划,把原本荒废的港岛南区变成了科技公司扎堆的产业园,现在连华为、微软都在那里设了分部。可以说,他不仅是个商人,还是个“城市规划师”。而在投资方面,他也总能踩准节奏。早在东南亚保险市场刚冒头时,他就抢下了越南、印尼等七个国家的牌照,为富卫保险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李泽楷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那种“及时止损”的能力。当年,他确实看走眼,转手了腾讯的股权,但后来他果断卖掉了柏瑞投资的海外业务,集中精力深耕内地市场。这次港口风波,他更是早早抽身,避免了被舆论绑架的风险。他手握三家港股上市公司,其中电讯盈科每年光话费收入就有200多亿港币,这才是真正的“闷声发大财”。
有人说他是“聪明的叛徒”,也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左手换右手”。但无论如何,李泽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在商场上,感情可以是零,利益必须是满分。他和父兄的关系看似疏远,实则是一种“战略性切割”。毕竟,在资本的世界里,亲情从来不是护身符,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
所以,当长江和记因为巴拿马运河港口事件被推上风口浪尖时,李泽楷选择了明哲保身。他没有站出来为家族辩护,也没有试图挽回什么,而是默默地把自己的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度。这种“冷血”的做法,或许让人觉得不近人情,但却是他成功的关键。
有人说,李泽楷的成功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但我觉得,他的成功更在于他有一颗“冷静的大脑”和一双“敏锐的眼睛”。能看清局势、果断行动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而李泽楷,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