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爱军/文
床头柜里放着几本珍藏了近四十年已泛黄的日记本,闲暇之余,总习惯拿出来翻翻。每次翻阅,就像打开了一瓶瓶储藏了几十年的陈年老酒,醇香扑鼻,美味醉人。尘封了三十多年的记忆也会在此时打开,里面记录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会即刻浮现在眼前,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件件美丽的往事,历历在目。在柳中读书的生活情景瞬间涌上心头,记忆犹新。
我是八二年九月份去柳中上学的。柳沟中学座落在东武乡的中心地段河不棱村,可以说是东武乡的交通要道,更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八十年代的柳沟中学声誉鹊起,中考成绩在全县二三十所中学中名列前茅,升学率和武乡中学媲美,名扬太行。栽下梧桐树,何愁引不来金凤凰;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去柳沟中学上学成了孩子们的希望与梦想。当时柳中的招生范围仅局限于蟠龙、韩北、石门、东沟四个公社的区域,像我不在招生范围之内的其他公社孩子,想进柳中读书,要么成绩优秀,要么有亲近的铁关系。在煎熬的等待中,我很荣幸收到了柳沟中学的录取通知书,一封不寻常的厚礼,让我激动了好几天呢!
很清楚的记得入学那一天,我早早起了床,收拾好行李,穿上母亲早已备好的新衣服,有种要去参加盛典或是过年的感觉,内心激动不已。父亲挑着担子,一头是木箱子,一头是铺盖卷,我提着简单的生活用品,跟随其后。用了近两个小时,才徒步到达离家20余华里梦寐以求的柳沟中学。
这天初一新生报到,门庭若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仅家长和新生就把柳中大门围了个水泄不通。我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对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花一草都感到好奇,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花缭乱,大开眼界。校园的格局布置讲究对称,以校门到对面的弧形走廊为中轴线,东西两边的校舍、树木花草左右对称,表面看是一幅较标准的图案画。步入教室、学生宿舍及教职工居室瞅一瞅,布置各具特色,或温馨、或大气、或优雅,再观察一下校园的角落景色,风格迥异,独特新颖,是一幅幅美术画。柳中校园可以用叶圣陶《苏州园林》中的一句话概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进入柳中,首先接触的是我们的(第一任)班主任魏晋华老师,他身材高大魁梧,文质彬彬,戴一副金丝边眼镜,更显得气质非凡。他代我们生物学课。1982年版的初中生物学课本,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这套课本当时是分册出版的,分别为初一《植物学》、初二《动物学》和《生理卫生》,每一册都系统而逻辑地介绍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真的是学生时代的宝藏。
《植物学》这一册,魏老师详细介绍了植物的各个部分,从根到叶,从茎到花,真的是细致入微。记得当时学植物细胞的结构,简直让我对植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教学《动物学》这一册,更是让我对动物世界充满了好奇。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从昆虫到哺乳动物,每一章都充满了新知识。特别是学习动物的行为和习性时,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动物学家。
《生理卫生》课,让同学们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多的了解。从消化系统到呼吸系统,从生殖系统到免疫系统,每一部分都介绍了它们的功能和作用。记得当时学完这一册后,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新生一样。
魏老师教的生物学课,是我学生时代最珍贵的记忆之一。虽然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但那些知识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的第二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郭千文,才华横溢,句句珠玑,字字闪光。我记得他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他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而是空手走上来的。他望着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是:“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他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他心目中的“语文”。郭老师的课堂让我明白:语文是意境深远的诗歌,是韵味无穷的散文,是跌宕起伏的小说,是启迪智慧的议论文。语文是曹雪芹的梦中泪,让人感受到文学的深沉与厚重;是林黛玉的葬花词,让人爱怜不已;是杜十娘的两行泪,让人悲愤交加;是梁祝的化蝶飞,让人神往追随。从他的精彩片段分享中悟出,语文,不仅仅是用语言文字记录生活,更是思想的碰撞与灵魂的交流。
郝登科老师给我们代地理课,这位老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就能让我们熟练记住世界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情况:“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分别对应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南北太大印北洋”,分别对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右臂一挥,一幅中国地图马上呈现在黑板上,并把她娴熟切割成形状不同的34个板块,嘴里振振有词:“中国地图像雄鸡,昂首挺胸真神气”。紧接着顺口溜出台,“两湖两广两河山,云贵川藏蒙吉安,四市二区青甘陕,五江二宁福海湾”。他的课堂生动活泼,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力量。
柳中的领航人杨向荣校长兼政治老师,当时政治课叫青少年修养。杨老师人高马大,他站在讲台上,目光如炬,神情严肃。他的衣着朴素,却透着一股学者的气质。他的声音不大,却能穿透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让人不禁屏息聆听。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与深刻的见解,他会用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复杂的文字简单化。他对我们要求严格,但从不吝啬鼓励,他会在每个学生身上找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并有效放大。他的关怀超越了课堂,深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点滴。他会询问我们的家庭情况,了解我们的烦恼心思,给予我们真诚的建议。他常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启发。”他的言行举止,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代我们班初一英语课的李怀壁老师,慈眉善眼,心直口快,微笑服务。在英语课上,李老师发音准确,英语表达流畅、生动,他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初一语文老师王过午,他用“天上梧桐树,朝南一个枝,凤凰蹬下来,鲁班劈成坯……”为开场白,把我们带入神化故事;几何老师王舒琪,用简单的道具三角板和圆规,在黑板上画出点线面,圆圈圈;代数老师张建平,衣冠楚楚,乌黑亮丽的头发三七分,再配上一副茶色近视镜,有一种时尚感。讲课慢条斯理,有板有眼;初二英语老师李雨田,调皮学生称他为“李雷”,他年轻有为,雷厉风行,他对教育的激情与热情感染着每一位同学,让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半是学师半为友, 满心敬意伴春秋;
初三化学兼物理老师王桂珍,诙谐幽默、风趣搞笑,他用简单生动的生活例子,诠释了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过饱和溶液。他用科学道理解释了下雨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自然现象;默默无闻的历史老师史金祥,表情冰冷、内心滚烫,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中国历史了如指掌,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从近代史到现代史,讲的头头是道。“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老师赵贵全,四肢发达,头脑却不简单,他坚持以科学的理念,负责的态度,带领学生领略体育之美,享受运动之乐。
三尺讲台,见证了无数青春梦想的起航;一支粉笔,勾勒出知识的广阔天地。在我的中学时光里,给我上过课的每一位老师都让我终身难忘,他们不仅教会了我们书本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与做人。他们的谆谆教诲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回首那曾经的同窗岁月,仿佛一串冰糖葫芦含在口中,那迷人的酸与甜,将成为我永远品味不完的回忆。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共同经历了成长的喜悦与挑战,如今回忆起来,依然让人心动不已。
四十年前,名副其实的懵懂少年,女生扎着两条马尾辫,男生梳着小平头,灰头土脸的。在经济匮乏的八十年代,同学们衣着朴素,那时候没有统一的校服。家庭条件稍好点的同学,有一套黄绿色的“军装”,有一双或白或蓝的秋鞋,还配有耀眼的军用垮包。普通家庭的孩子穿着从集市上买来的特价衣裤,妈妈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背着五颜六色的书包,但心里美滋滋的。因为那时不懂得修饰边幅,更没有攀比心理。
十三四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们吃的是粗茶淡饭。早上一大勺子玉米糊糊,没有菜;中午、晚上是和子饭,里面煮有发了芽的山药块、小米加面条,再加入适量的盐。但同学们从来不挑食,每顿饭都要吃个盆底朝天,因为肚子饿呀!每星期从家里带的干粮五花八门,再饥饿,也懂得分享。
当时我们睡的是大通铺,五六米长的土炕要睡十一二个人,每个人只有不到尺半的空间,二尺多宽的褥子折叠起来刚刚好,稍胖点的都得侧着身子睡,睡的迟了就挤不进去了。冬天还好,我们能抱团取暖!
初中生活,学校放假人性化,为了照顾路途远的同学,每两星期放一次假(两天半),多数同学是步行回家,也有少数骑自行车或坐公交。那时最羡慕中村电厂的同学,有厂车统一接送,简直幸福到家了。我离家远,为了节约二角钱,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冰冻三尺也依然徒步,就当锻炼身体嘛!
初中三年,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学习从来不敢怠慢。当时没有电子产品的吸引,没有灯红酒绿的诱惑,没有繁华闹市的影响,一门心思专心学习。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晚睡早起是常事,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为了实现小小的梦想,奋力拼搏是必须的。
回望过去,我们共同度过了难忘的时刻;无数个黄昏与清晨,我们共同演绎着一个个不朽的传说;课堂上激烈的争论,操场上汗流浃背的奔跑,考场上紧张的奋笔疾书,烛光下共同阅读。周末休息,一起在街头巷尾闲逛,甚至一同攀登后山,采摘树叶制作书签,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课桌见证了我们的欢笑与泪水,粉笔书写了我们的思念与期望,黑板记录了我们的团结与友谊,而教室则珍藏了我们的青春日记。每一次回望,那不仅仅是擦肩而过的瞬间,更是我们彼此珍惜的美好时光。
唯有亲身经历过春天的绽放,才能深切感受到百花的馥郁芬芳;同样,只有亲身体验过同窗之间的深厚情谊,才能真切领悟到生活的绚丽多彩。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柳中,那个曾经引领我与你相遇的地方,我始终难以忘怀。此后,我会默默地怀想那些曾经给予我鼓励与关心的老师、学友们。即便我们已分别,我依旧心怀感激;即便我们已陌生,我依旧思念不断。
柳中,将成为我心中永远的记忆!
作者:暴爱军,山西武乡县监漳镇下北漳村人,教师,柳沟中学初32班学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