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三单元知识清单

第三单元 知识梳理

一.字词积累

(一)字音

1.《阿长与<山海经>

絮说(

臂膊(bì bó

搁(gē)

规矩(guī ju

福橘(

惶急(huáng

诘问(jié

菩萨(pú sà

辟头(pī)

烦琐(suǒ

掷(zhì

骇(hài)破胆

胸脯(

掳去(

脐(

疮疤(chuāng

惧惮(dàn

哀悼(dào

渴慕(

憎恶(zēng wù

震悚(sǒng

模样(

粗拙(zhuō)

霹雳(pī

守寡(guǎ

孤孀(shuāng

干戚(gān qī)

茉莉(mò lì

2.《山地回忆》

阜平(

土靛(diàn

裤褂(guà

冀中(

炕台(kàng

玉黍(shǔ

浸湿(jìn

单薄(

破袄(ǎo

水沤(òu

袄襟(jīn

刨抓(páo

碛口(

缓和(

赚(zhuàn

瘪(biē)

3.《台阶》

宽敞(chǎng

门槛(kǎn

醒悟(xǐng

晌午(shǎng

涎水(xián

蹦(bèng

瓦罐(guàn

烟瘾(yǐn

绿荫(yīn

筹划(chóu

黏性(nián

胯骨(kuà

烦躁(zào

头颅(

撬(qiào

磕(kē)

茬(chá

揩(kāi

蹿(cuān

凹凼(āo dàng

4.《卖油翁》

自矜(jīn

家圃(

睨()沥(

发矢(shǐ

颔(hàn)之

忿(fèn)然

杓(sháo

酌(zhuó)油

(二)字形

竿

霹雳

忿

尴尬

深不可

言外之

微不

广众

(三)词语

1.《阿长与<山海经>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

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郑重:严肃认真。

渴慕:非常思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惶急:惊慌急迫。

空前:前所未有。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疏懒:懒散而不惯受拘束。

粗拙:粗糙低劣。

2.《山地回忆》

挂火:指因某事或者某种状况而感到羞愧、脸红,所以觉得面部发热,好像起火一样。还有就

是生气、恼火、发火。

下口:下嘴去咬或吃。

齐备:指齐全。

被垒:意思为堆迭起的被子。

盈余:有富余,有剩余,文中指剩余的钱。

陪送:1.旧俗结婚时娘家送给新娘(嫁妆)。2.嫁妆。

穷山恶水: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3.《台阶》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烦躁:烦闷急躁。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低眉顺眼:形容驯良恭顺的样子。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4.《卖油翁》

1)通假字

但手熟尔:同,罢了。

2)古今异义

尝射于家圃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试试;辨别滋味

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但手熟尔

古义: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3)一词多义

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

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

但手熟尔(同,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4)词类活用

但微颔之

名词用作动词,原指下巴颏,这里是点头的意思

吾射不亦精乎

动词用作名词,射技

尔安敢轻吾射

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5)特殊句式

倒装句:尝射于家圃。(介词结构后置)尝于家圃射。

省略句:自钱孔入。(油)自钱孔入(葫芦)。

6)译文微信公众号:瑾言教育资料库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他)曾在自家的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老翁放下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射箭,久久不离开。(老翁)看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康肃公问道:你也懂得射技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精湛吗?老翁说:(这)没有什么别的(奥秘),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恼怒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

老翁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入葫芦,可是铜钱一点儿也没有被沾湿。老翁于是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老翁走了。

二.文学常识、语法知识

(一)作家

1、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1918 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 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 Q 正传》。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衡水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等。

3、李森祥,浙江衢州人。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小说《传世之鼓》《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

4、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文集》。

唐宋八大家:韩柳三苏欧王曾。

5、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6、王维,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

7、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

8、岑参,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9、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二)语法知识

1.介词:跟名词或介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

1)介词的语法特点:

①不能单独充当谓语。介词很像动词,但是动词能单独充当谓语,介词则不能。例如是动词,我到北京作谓语,可以成句。是介词,我从北京则不能成句。

②介词常用在名词、代词、动词等前边,组成介词结构(介宾短语),用作修饰语。

③不少介词,都要求用一些特定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它的后置成分,组成介词结构;否则,不合语法结构规律。如下面的句子是病句:

我们必须根据山多、水缺、平原少因地制宜地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介词根据缺少对应搭配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为后置成分。应该在平原少后面加上的具体情况的特点,才是正确的句子。

3)常见介词: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2.连词:起连接作用的词语,用来表示并列、转折、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系。

1)连词的语法特点:连词只起连接作用,表示前后词、短语或句子的逻辑关系,不充当句子成分。

2)连词分类(按前后词句关系)

①并列连词:表前后并列,各部分同等重要或有相同性质,一般位置可互换。同、与、跟、和、而、并且,及、以及(这两个意义上有主次,前主后次,不可互换)。

②表示选择关系:如或者”“还是”“要么”“宁可

③表示递进关系:如不但”“不仅”“并且”“而且

④表示承接关系:如”“以致”“于是

⑤表示偏正关系:如因为”“由于”“所以”“因此

⑥表示假设关系:如假如”“如果”“要是

⑦表示条件关系:如无论”“不管”“只有”“只要”“除非

⑧表示让步关系:如虽然”“固然”“尽管”“让步假设

⑨表示转折关系:如但是”“可是”“然而”“不过

⑩表示目的关系:如以便”“好让”“以免”“省得

(三)文体知识

1、笔记体小说

笔记体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是具有小说性质,介于随笔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

笔记体小说多以人物趣闻逸事、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具有写人粗疏、叙事简约、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不拘一格的特点。

笔记小说起源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2、回忆性散文

1)概念:回忆性散文也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

2)特点:

首先,回忆性散文是片段式的,它不追求完整性。

其次,作为回忆性散文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

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当时的我感受再感受

3、小说

1)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4.散文化小说

1)概念: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

2)特点:

强化抒情性:散文化小说通过散文化的语言增强抒情性,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氛围的营造增强小说的诗意氛围,注重对民风民俗进行描写,传达出纯朴的民风和优美的人性人情美。

弱化故事情节:散文化小说采用一种随意的、散化的小说叙事笔法,小说中只有自然环境、生活片段的描写。人物被虚化,作为一种意象放入片段式的叙述中,融入小说的抒情氛围之中,表现了特有的情感、意境,渲染一种人情美。

三.理解性默写

(一)《竹里馆》(王维)

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抒写诗人悠然自得,把明月视为知音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竹里馆》诗中抒写自己独坐竹丛,独具雅兴的诗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抒发其宁静淡泊心情的诗句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5.《竹里馆》中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6.《竹里馆》中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1.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春夜洛城闻笛》中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的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6.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由听到“折柳”去而引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语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古人折柳表示送别之情,或盼望亲人归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描写此意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运用一唱三叹的艺术手法强调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9.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三)逢入京使(岑参)

1.岑参《逢入京使》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逢入京使》中,通过马上相逢的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4.《逢入京使》中,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的诗句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5.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两句是: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6.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7.《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8.《逢入京使》诗中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9.《逢入京使》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0.岑参在《逢入京使》中用“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牵挂的复杂情感。

(四)晚春(韩愈)

1.韩愈在《晚春》中写暮春时节,花木仿佛知晓春将逝去,所以特别珍惜春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2.韩愈在《晚春》中通过拟人的修辞写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

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韩愈在《晚春》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

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4.韩愈在《晚春》中表面揶揄“杨花榆荚”无才思,实则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赞许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5.韩愈的《晚春》一诗中,赞美不美的事物也不甘示弱,尽力为“晚春”添色的诗句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6.《晚春》描述晚春景物,展现诗人丰富想象力的诗句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7.暮春时节,百花将谢,却见有柳絮迎风飞舞,恰似韩愈在《晚春》中描绘的一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8.韩愈在《晚春》中说“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告诉我们趁年轻要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四.《阿长与山海经》

(一)内容结构

1.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 段)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姓名。

第二部分(312 段)简略叙述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背地里说人长短,睡相不好,阿长讲究许多繁琐的礼节和规矩。)

第三部分(1329 段)详细叙述阿长讲长毛的事情以及为我买回《山海经》。

第四部分(3031 段)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对阿长深沉的怀念之情。

2.主要事件

1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

2)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

3)阿长摆成字的不雅的睡相;

4)阿长元旦给我吃福橘;

5)阿长给我讲得规矩和道理;

6)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7)阿长谋害我的隐鼠;

8)阿长给买《山海经》。

3.情感变化:全文的线索(欲扬先抑)

对阿长不好的习惯,我是充满了憎恶、讨厌、不耐烦;

听到她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

当得知阿长踩死隐鼠后,我的敬意消失,产生怨恨;

当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人物形象

阿长是一个旧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形象。

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

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愚昧无知,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二)主题思想

1.本文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为线索,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粗俗好事、愚昧可笑的一面,又表现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特点,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2.写作目的

阿长毫不计较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努力满足孩子的愿望,这让成年后的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和怀念。

因此作者用文字写下了她的人性美,并借此表达了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德的敬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愚弄人民的嘲讽和批判。

(三)写作手法

1.双重视角

1)成年视角:使文章充满了温情和深沉的怀念,并揭示出阿长对“我”成长的重要意义。展现出作者对于像阿长一样生活困苦、遭遇不幸的下层劳动人民的人文关怀以及自我反思的愧意。

①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②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③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④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2)童年视角:真切地写出了自己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使文章起伏有致。儿时的感受使文章富有童趣,儿童的心态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切动人。

①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②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③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2.欲扬先抑

以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①平时叫阿妈,憎恶时叫阿长

②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

③多回诉苦……实在是无法可想

④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

⑤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⑥空前的特别的敬意,似乎深不可测

⑦诘问,当面叫她阿长—憎恶

⑧新的敬意

(四)语言品味

1.“伟大的神力”

1)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

“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海经》埋下伏笔。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了“我”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2.大词小用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作者儿时曾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踩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玩伴。“憎恶”“谋死”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了儿童的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敬,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地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出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用了“霹雳”、“震悚”“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来写“我”得到《山海经》时的反应。

《现代汉语词典》将“霹雳”解释为: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响声很大,能对人畜、植物、建筑物等造成很大的危害;“震悚”解释为:因恐惧而颤动;震惊(书面语)。将这两个词用于描述一个孩童的反应,是极度夸张且不符合文中口语情境的,但又格外贴切地体现出幼时的自己对这本图画书近乎庄重的珍视以及意外得到渴慕至极的“宝书”时的内心震动,使后文“我”心中产生“新的敬意”、认为阿长有“伟大的神力”的表述合理化,同时亦能让读者体会到,此时的“敬意”不再是反讽,更多的是由衷的感动与感激。

五.《山地回忆》

(一)内容结构

1.结构分层

1 部分:想给农民代表送布,粗布衣服引出回忆。

2 部分:回忆与妞儿一家的交往。

3 部分:买布送给大伯全家,妞儿用红布做红旗。

2.主要片段:以一双袜子为线索展开回忆。

河边洗脸偶遇妞儿,争论卫生引出袜子;

妞儿制作粗布袜子,我帮大伯曲阳贩枣;

妞儿决定买织布机,学会全套织布手艺;

穿上袜子抗战三年,黄河洗澡丢失袜子;

3.倒叙开头

小说开篇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农民代表身上穿的一件山地蓝粗布衣服,想到多年前艰苦的山地战斗生活;由山地不种棉花,以麻代线,引出一双麻线袜子的故事,追忆和女孩那段难忘的往事。这种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另一方面也巧妙烘托出当年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4.结尾呼应

回忆结束,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送袜子做国旗,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伟大进程,表现了革命群众对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欢欣和热爱。

简单交代女孩的现状,再次点明她好学要强的性格,揭示我怀念她的主要原因。

(二)主题思想

1.小说通过对“山地蓝”的回忆,讲洗脸、做饭、纺线、贩枣等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新中国新气象、开拓创新精神。

2.袜子的作用

1)袜子是贯穿小说的一条线索,并且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开头由阜平麻纳袜底引出回忆,然后写妞儿做袜子,我穿上袜子打日本,最后在黄河边丢失袜子。

2)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妞儿怜惜“我”冬天光脚打仗,给“我”做一双袜子,表现了对子弟兵的无私关爱之情。袜子的坚实牢固象征着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偶然的疏忽虽冲走袜子,却永远冲不掉“我”对山地生活的回忆和对姑娘的怀念。

3)以小见大,深化主题。从“送袜子”到“做国旗”,反映了两个时代的伟大进程,表现了革命群众对战争胜利和新中国成立的无比欢欣和热爱。从中也体现了孙犁小说以小见大,让“细枝末节”放射出时代光芒的特点。

(三)人物描写

1.对话描写

①通过对话引主要人物出场。小说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引领了女孩子出场。

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全文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直接引语,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女孩子心直口快、善良勤劳的鲜明性格。

③通过对话铺张(推动)情节。小说主要叙述了卫生话题”“做袜子”“作运输”“买织布机等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对话中铺展推动的。

④运用对话中的伏笔、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文章中两次关于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的对话,前后相应,表现了对话语言的构思精巧与浑然一体。

2.人物形象

1)性情爽朗、心直口快:从开篇女孩子骂人的话,到关心他没袜子,再到关于占领北平揶揄的语句,都反映女孩子有话不藏,热情大方,开朗直白的性格。

2)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从女孩主动帮我做袜子,要我去她家洗脸、吃饭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3)心灵手巧、勤劳纯朴:女孩子会做袜子,一学就会织布等,说明了她的心灵手巧,做事勤快,热爱劳动。

(四)语言品味

1.环境细节描写: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

冰冻的河流,刺骨的冷风,罕见的阳光,从细节上写出了山地环境的恶劣,为人物的出场提供背景。

2.外貌细节描写: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此段肖像描写很有特色:重神似不重形貌,比喻性描绘生动传神,耐人寻味,重点突出女孩贫寒的身份和吃苦耐勤的特征。

3.动作细节描写: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女孩俏皮活泼、率真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两人之间的紧张气氛也被灿烂的笑容化解了。

4.侧面细节描写:

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

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大伯口中的“沾光”,从侧面表现出女孩的质朴善良和对子弟兵的无私关爱之情。

六.《台阶》

(一)内容结构

1、分层:

1)开端:梦想造台阶;(1-9

①父亲年轻时造了三级青石台阶;

②父亲立志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发展:准备造台阶;(10-16

①父亲捡砖瓦、捡鹅卵石;

②父亲种田、砍柴攒钱。

3)高潮:建造新台阶;(17-25

①父亲起早贪黑造屋;

②父亲起早踏黄泥;

③父亲抬青石板闪了腰;

④父亲精心养护台阶。

4)结局:台阶成,人已老。(26-32

①父亲坐在新台阶上却感觉不自在;

②父亲挑水上新台阶却闪了腰。

2、情感变化:

1)渴盼:日夜盼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积极: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3)兴奋:父亲很兴奋,精力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4)失落:不自在、烦躁、失去了兴趣、若有所失。

3、人物形象

1要强的父亲: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勤劳的父亲: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3谦卑的父亲:打招呼……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4不服老的父亲: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挑水时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二)主题思想

课文讲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自尊要强、吃苦耐劳、老实本分、坚韧不拔的农民形象。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与精神双重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

(三)细节描写

1.父亲的草鞋。

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

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

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草鞋“磨穿了底”“堆得超过了台阶”,侧面表现了劳动强度之大,劳动之艰辛,生动表现了父亲为建造新屋而付出之多,突出了父亲的勤劳和执着。

2.父亲的脚: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义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

对父亲脚板和洗脚的详细描写,写出了父亲终年劳作的辛苦,表现了父亲吃苦耐劳的品质,也说明了家庭的贫穷。

拟声词“唿嗒唿嗒”“沙啦沙啦”的运用,使描写更具表现力,更有画面感,更能表现父亲的辛劳。

3.父亲的头发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头发上露珠的动态变化,既体现了父亲的辛苦,又表现了父亲充满活力,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关爱和敬佩。

形象的比喻,既突出了父亲的衰老,又烘托了父亲沮丧、失落的心情,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心疼和敬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