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访的时间是下午三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楼情感障碍专科的诊室里,关念红教授刚刚忙完上午的看诊,简单扒了两口午饭。她的诊室外还坐着三五个身穿校服的孩子,跟她约了4点的问诊时间,“大部分是双相情感障碍”。
2025年3月30日是第十一个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这一天也是著名画家梵高的诞辰纪念日。这位早逝的天才被精神医学界推断可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以他作为“双相”的代言,提高公众的认知并消除歧视,显然非常契合。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为躁郁症,被冠以“天才病”。患上这种精神疾病的人,会在抑郁与躁狂两极“反转”,人生的曲线大起大落或者快起快落无法掌控,甚至走向毁灭的边缘。
关念红教授是中山三院情感障碍专科主任,在精神心理临床从业30多年,她眼中的“双相”患者,是怎样的人生?
越来越小的双相患者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双相障碍的患病率约为0.6%-1.5% ,与全球数据(1%-2%)接近。但实际就诊率不足30%。而且,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比例在逐年上升。
“严重的时候,我们病房里一半以上都是未成年人。”关念红教授说。
“我们这个专业以前认为18岁前发病都属于早发,后来这一年龄提前到15岁,现在临床涌现一堆10岁以下的患者。”关念红最小的双相病人不到7岁。
越小的双相患者,越不容易治疗。一方面,双相障碍有高度的遗传相关性。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倍。“越早发病,要么说明遗传负荷越重,要么是家庭状况太糟糕、生活经历太糟糕。”
关念红教授遇到一个小病人,捧着奶茶来住院。“这种孩子往往特别爱喝奶茶、甜饮,喜欢寻求刺激性的食物。”入院抽血时,抽出来的血是奶白色的,甘油三酯高了30多倍。
外部环境的重压,例如童年创伤、长期压力、睡眠剥夺等,都是诱发易感人群发病的重要因素。
青少年患者的难治,有时候跟家长的认知有关。“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很高,把自己人生的不如意转嫁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待。有的家长眼里,成绩下降比生病更可怕。这样的案例治疗起来就很困难。”
因为跟遗传相关,这也意味着,在首诊时,医生要像一个破案的警探一样,从患者的前半生甚至祖上三代细细盘查家族史,发现蛛丝马迹,鞭辟入里,勾画出患者人生的“波浪线”。
但很多长辈不一定愿意承认。医学上有一个“遗传早现”现象:第一代的发病可能并不重,情绪不好的时候休息一下就过去了。因为双相,这个人还可能非常能干,人生很成功。但是后代如果也得了这个病,就会很早发病,并且病情严重很多。
11岁的鹿鹿(化名)就是这样的典型。他的爷爷酗酒,并有家暴行为,爸爸也同样如此。他们都可能是潜在的双相病人。鹿鹿经常做噩梦,有人喝醉酒来打他骂他,这种梦境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鹿鹿有自伤行为,才被确诊是双相障碍。
吃药还是不吃药?
双相障碍容易误诊,因为首次抑郁发作占70%,轻躁狂常被忽视或误认为“性格开朗”或“精力旺盛”。另外,共病焦虑、躯体化、强迫症状也会掩盖核心表现,易被误诊为神经衰弱或躯体疾病。
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是双相障碍的主要特点,也是该疾病治疗的一大棘手难题。
数据显示,约40%患者在2年内复发,主要原因是自行减停药:50%以上患者因副作用或“感觉好转”会停药。此外,出现压力性应激事件,熬夜、跨时区旅行等导致生物节律紊乱,也是复发因素之一。
双相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盐为基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奥氮平等来快速控制躁狂,对于抗抑郁药则需谨慎联用,避免转躁。
“双相的治疗策略需要优先控制躁狂,避免抗抑郁药单用诱发转相。”关念红教授介绍。
可以说,相对于精神分裂症和单纯的抑郁症,双相障碍的治疗更加困难和复杂,疗效没有那么快,需要的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甚至有可能更多。
“他们总是不想吃药。很多人误以为是思想问题,比如在青少年病人中,家长就会以为就是不想上学、就是想玩手机。”谈及此,关念红教授有些无奈。
对于双相障碍的病人来说,春天也是个危险的季节。
春天万物勃发,却也有“花繁意乱”之感。随之而来的是剧烈波动的天气、日照时间拉长、人体代谢加速等等,这些都意味着人体需要调动神经内分泌系统去调节应对这种变化。精神疾病患者因为脑调节功能弱,更容易出现昼夜节律紊乱、睡不好觉等问题。
“春天一到,姐姐就像机关枪一样,一扣扳机就开始发作起来,家里被搞得乱七八糟。”一个外国病人的家属告诉关念红教授。
有人复发了,也有人逆袭了
在关念红教授看来,好好治疗的关键就是“好好吃药”。
很多病人误以为,吃了两年药就可以停药了。但从专业来说,最起码的要求是“病情稳定两年以上,可以轻松自如适应社会、没有症状,才是停药的指标。”
同时存在躁狂能量与抑郁绝望感,双相的自杀风险比单纯抑郁发作更高,这也是双相亟需引起关注的原因。
不好好治疗,随意停药或减药,很多双相病人因此复发。
而复发,有时候意味着“失控”,有时候意味着“死亡”。
“一个老年患者,自己偷偷把药物减半,结果病情复发,不断在网上购物,还被骗花了一大笔钱买镀金,损失了几十万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双相障碍的老年患者数量也在增加。而且这类病人比普通人很容易出现老年痴呆的症状。
“好好治疗(吃药),双相的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关念红教授说,但是很多病人和家属就是不愿意吃药,不愿意长期吃药。
一名男性病人,十多岁时确诊双相,至今已经有十多年。规范治疗下,他完成了学业,工作、结婚,人生一直在顺畅前行。不料前段时间迷上赌博,不仅赔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偷偷贱卖了婚房还赌债。直到他爬上楼顶,家人才知道他半年前自己偷偷减了药,导致病情复发了。
“双相病人,约60%合并成瘾行为,因为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去冒险、寻求刺激,所以对于喝酒、赌博、网络等等都更容易成瘾,加剧行为失控。”关教授说。
有人在泥潭挣扎,也有人从泥沼中爬出。
乐乐(化名)就是逆袭的案例。11岁的时候,他出现怕见人、不愿意上学的情况,一到校门口就瑟瑟发抖,家长陪着也无法走进教室。确诊为双相情绪障碍后,持续治疗了几年,一直没能重返校园,乐乐勉强完成了初中,被关教授哄着考了职中,学了设计专业。
在职高,乐乐的设计才华得以初露头角。此后他参加了职业高考,上了大专。毕业设计卖出了数千元的高价。随后,乐乐又在家人的支持下远赴海外求学,继续艺术设计之路。他在海外一路高歌,作品不仅陆续获奖,读完了研究生,后来还定居海外,成为奢侈品牌的设计师。
关键是,乐乐一直没有停止服药,与关念红教授保持着十多年的联系。
这样的案例,在关教授的病人中并不少见。“《人民日报》有一期刊登了两个人物事迹,都是我的病人。”说到这里,关教授露出欣慰的笑容。
“双相患者如同‘情绪的冲浪者’。我们愿做灯塔,助他们穿越风暴,拥抱生命的平衡与希望。”关念红教授最后说。
关念红教授
南方+记者 严慧芳
【作者】 严慧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