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太极鱼 菩提山人说功夫
大家好,我是太极鱼,见字如面,闲言小絮,直奔主题,今天我们来聊聊太极拳的十条“法则”。
1.虚灵顶劲
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虚灵顶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习练者始终保持头部的端正,仿佛头顶的百会穴被一根无形的细绳轻轻牵引,向上挺拔。这不仅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石,更是深化拳艺、体悟拳理的关键所在。
《拳论》中曾有言:“百会穴引领全身之气。”虚灵顶劲,正是要让体内的清气沿着经络上升至百会,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那么,这股清气又是如何上升的呢?根据《拳论》的阐述,关键在于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唯有心静如水,方能引导浊气下沉至足底,而每完成一个动作,上体的清气都应汇聚于丹田。当心气下沉时,全身的气血也会随之下降,形成一股自然的循环。在此过程中,顶劲起着引领的作用,它引导着气归丹田,再由会阴出发,沿腹内天突、廉泉等穴位上行,同时督脉之气也由会阴升起,过长强,逆脊而上,直至百会。
“顶劲”究竟是什么呢?《拳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顶劲,乃中气上冲于头顶之力。”若中气不能上领,正气便会塌陷,导致四肢无力,如同散沙一般,无法支撑起太极拳的架势。然而,顶劲并非硬顶,那是一种僵的力,与真正的顶劲相去甚远。正如《拳论》所云:“顶劲上领,应如破天之意,但不可用气太过。”过度用力会导致气血猛涌上头,造成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动作笨拙、气脉不畅等问题,甚至损害身体健康。
同时,顶劲也不宜不足。若顶劲不足,则精神萎靡不振,无法展现出太极拳的气势。因此,《拳论》强调:“中气上提,需若有若无、不轻不重、不过不及,方为上乘。”在太极拳中,顶劲无处不在,它如同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全身的气血与精神。当顶劲领得恰到好处时,习练者的精神会为之一振,仿佛整个身心都被激活了一般。
虚灵顶劲,既是太极拳的基本要领,也是拳术的一种高境界。初学者往往难以领悟其真谛,但只要坚持不懈地练习,从招熟到懂劲,内气逐渐充沛,清气自生、自盈,便会感受到膀胱发热、气血通畅的美妙体验。此时,虚灵顶劲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融入拳架、融入身心的自然流露。
2.含胸塌腰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含胸塌腰是一个复合动作,伴随着开胯屈膝,胸部微微内收,仿佛将心气引导向下,两胁轻轻束紧,腰部力量自然而然地向下沉降,使得全身血脉畅通无阻。值得注意的是,含胸与塌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互为条件,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含胸之时,需内含劲力而非外在挺立。若胸部外挺,则易导致气息拥堵于胸口,使得上半身显得笨重,下肢飘浮,重心失衡。正确的含胸应内虚,既非过度收紧,亦非完全放松,《拳论》中形象地比喻为“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如同磐石折叠,鞠躬之态,此乃含胸之真谛,合劲之要诀,需保持虚灵”。胸间的放松,是全身舒畅的前提,既不可刻意为之,也不可全然忽视,自华盖至石门之间,应保持虚空含纳,避免横气阻塞胸膛。即便在气息尚未遍布全身之时,也应努力将其引导至丹田,久而久之,自然能达至周身气脉贯通的境界。
至于塌腰,需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弓腰,弓腰易致驼背,使得经脉骨骼受压,气血受阻;二是软腰,软腰则失去灵动与活力。《拳论》有云:“腰为上下体之枢纽,转关之处,既不可软,亦不可硬,唯有适中折叠,方能得其妙。”塌腰之时,腰部劲力需坚实下沉,腰部以上气息上行,腰部以下气息下行,看似上下相争,实则一气呵成,并行不悖。
当含胸塌腰同步进行,全身骨节得以舒展,丹田中的清气得以顺畅上升至百会,下沉之气也能顺利回归丹田,直至涌泉。周身之气,皆由丹田生发,分四路而出,一气呵成,其中六分汇聚于心。
3.松腰养气
此处的“松腰”,指的是通过放松腰部肌肉,以培养并强化体内的正气。它与“含胸塌腰”相辅相成,但各有侧重。塌腰侧重于腰部力量的下沉,促使中气自然汇聚于丹田;而松腰则更注重腰部的灵活与松弛,在滋养与提升内在的正气。塌腰要求腰部力量坚实且下沉,而松腰则讲究腰部虚空,以此实现身体各部位的灵活协调。
《拳论》所言:“腰如车轴气如轮”,腰部若紧绷,则会限制气息的流动,导致全身僵硬;相反,腰部松弛,肾气便能自由流通,全身正气得以贯通,集中于丹田,遍布全身。清气上扬,浊气下沉,气息随着意念而动,全身各个部位得以舒展,久而久之,内在气息自然充沛。因此,松腰实为养气之道。
松腰的前提是松胯。胯部作为腰部的根基,其松态是腰部放松的基础。只有当胯部、腰部均处于松态时,气脉才能畅通无阻,涌泉、丹田、百会等重要穴位才能形成一气呵成的连接。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对松腰技巧的掌握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培养深厚的内在气息。
4.分清虚实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是确保不仅双手要分明虚实,双足同样需遵循这一法则。,左手与左足、右手与右足之间应形成一种上下相随的关系,在运动过程中精准地把握虚实的转换。当左手处于实位时,左足则相应地处于虚位;反之,右手若虚,则右足实。想真正入门太极请点击:杨澄甫说:虚实是太极拳第一要务,99%的人压根没分虚实。
所谓的“虚”并非意味着毫无力量,而“实”也并非指力量的完全凝聚与落实。实际上,它们只是力量分布的比重有所不同,各有侧重。对于初学者而言,动作可以相对夸张一些,虚实分明,大开大合。然而,随着身体条件的适应、年龄的增长以及技艺的精进,练习者可以逐渐过渡到更为细腻的中架或小架,比如从二八分逐渐过渡到三七、四六分等更为精细的虚实比例。这种小虚小实的练习方式,由于动作幅度较小,使得虚实的转换更加灵活多变。
5.沉肩坠肘
太极拳还强调沉肩坠肘的技巧。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要将两肩井松开并下沉,两肘也随之自然下垂。这样一来,周身骨节得以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而浊气下降至涌泉穴,全身气血贯通,劲力直达四肢末梢。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这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拳论》中,有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述:“拳术之动,全赖手之引领;而转折之处,则在于肩之松弛。持之以恒,肩骨间的缝隙自然舒展,强求不得。双肩若不能自如放松,则动作转换必然笨拙不灵。‘臂膀仿佛轻轻悬挂在肩头’,‘两肘务必下沉,否则肩头高耸,不利于实战应用’。
双肩的放松是全身灵活与气血通顺的基础。若双肩紧绷,上半身将变得僵硬,气脉阻塞,诸如“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等内功修炼便无从谈起。但值得注意的是,放松并不意味着松懈,过度的松弛会导致精神涣散;同样,耸肩也是大忌,它会阻碍气血的顺畅流动,影响内在力量的通达。因此,《拳论》中有云:“肩需塌下,切忌高耸。”又言:“双肩应时常保持松弛,一旦发现紧绷,即刻调整;若因特殊情况不得不暂时上提,也应在动作完成后迅速放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手臂的灵活转换。每一招式的结束,都伴随着胸部的前合,双肩之间形成默契的呼应。”
当动作成型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与膝盖、肘尖的上下对应,共同促进了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与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和谐统一,全身之力得以整合,日复一日,功夫自然精进。
6.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这是一种高级的修炼方法,意指体内的气息在意识的引导下运行,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意念的驱动,先有意动,而后形随,意到之处,气息亦至。在太极拳的修炼中,以意行气,避免使用蛮力,是其核心特征之一。《拳论》有云:“以心导气,务必沉着,方能深入骨髓;以气驭身,务求顺畅,方能随心所欲。”这里的“气”,指的是“内气”,即人体内在的元气、正气,它源自先天,与后天通过呼吸吸入的清气、食物中的精华之气相融合,形成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对于初学者而言,意与气的协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体会与磨合,直至达到意随气行、气随意动的境界。 需经历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逐步深化。当练习者步入以气催形、形气相融的高级阶段时,切不可单纯沉溺于体内气息的流转想象,而应将意念深深融入每一个动作之中。否则,非但神态会变得僵化呆板,气息也难以顺畅流通,更可能导致气势涣散,意气两者皆受损。正因如此,《拳论》中指出:“意念应专注于神态的灵动,而非气息的机械追随,执着于气则会导致凝滞不前。”唯有如此,方能成就形神兼备、内外和谐的高超境界。可以说,太极拳的所有训练,其终极指向都是激发内在气息的觉醒,并熟练掌握以意导气的技巧。
太极拳作为一种意气并重的运动形式,长期练习能显著提升个体的精神集中力与身体的灵敏度。随着修炼的深入,习练者的周身会遍布一种既脆又灵的劲力,只需意念一动,便能迅速响应,修炼达到这一神明境界时,以意运气便如同呼吸般自然,随心所欲,无往不利。
7.上下相随
在太极拳的技法体系中,上下相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原则。拳劲源自脚,循腿而上,腰部成为主宰,最终通达四肢末梢。整个过程中,身心需保持高度的统一与协调,气息流畅无阻。“指令发自于心,执行在于手,观察则在目。手、眼、身法、步需同步到位,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将影响整体效能。”
手之所至,足必随之,胸腹亦随之自然变化,上下浑然一体,气息相连,动作协调一致,无论是启动还是停止,皆能做到同步进行。此外,还需将头顶、裆部、心念、眼神、耳朵、双手、双脚以及腰部这八大部位紧密结合,不分先后,相互呼应,确保在前后左右、上下四方的任何方向上都能灵活转动,缓急得当。
对于初学者而言,由于动作尚不熟练,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或是上半身与下半身动作脱节。因此,加强训练,促进动作的协调统一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还需细致分辨身体的虚实变化,特别是左右手、左右脚之间的虚实转换。
在太极的修炼中,要达到周身真正的协调统一,关键在于练出那份灵动而内在的力量,这便是“灵劲”的体现。
8.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强调的是外在动作与内在气息之间的完美同步与紧密协作。其核心在于以意导气,意到则气至,气至则形随。正如拳论所言,“内外一气流转”,太极拳的练习,首先是对意念的锤炼,意念如同指挥官,引领着气息与形体的和谐运动,使身体内外达到前所未有的统一与和谐。
太极拳虽姿态万千,变化无穷,但其根本不离虚实、开合四字。从头顶至足尖,人体内藏五脏六腑,外覆肌肤毛发,四肢百骸,皆紧密相连,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练习过程中,无论是虚是实,是开是合,皆需以意行气,气催形变。当需要展开时,不仅是手足的伸展,心中的意念也随之豁然开朗;当需要收敛时,不仅是手足的聚合,心中的意念亦随之紧密闭合。每一招每一式,上下之间,神意相随,中部策应,内外相连,前后呼应,虚实开合,浑然一体。
内外相合的实现,建立在上下相随的基础之上,在太极拳中,上下不随或内外不合,都将导致周身散乱,失去主导。
9.招势相连
这是太极拳的又一重要原则。它要求整套拳法动作连贯,一动则全身皆动,招招相连,式式相随,圆转自如,如行云流水,内劲绵延不绝,浑然天成。这一特性的根源,同样在于太极拳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独特运动方式。拳论有云:“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应避免单纯依赖后天拙力,因其虽有刚强之表,却易因力有起止、断续之分,而在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际,暴露破绽,为人所乘。相反,以意行气,运用内气,使拳路自始至终,每一招每一势都由意念引领,连绵不断,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10动静相宜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哲学内涵,独树一帜。它在绝对且持续的运动中,演绎着生命的律动。与那些以外家拳术为代表,依赖跳跃、拼尽全力、练后气喘吁吁的武术风格截然不同,太极拳追求的是一种更为内敛、深沉的武学境界。
为了实现这一境界,太极拳在无尽的动中,巧妙地融入了“静”的元素。这种“静”,并非绝对的静止,而是一种相对、暂时的平和状态,是动中之静,是喧嚣中的一抹宁静。它要求习练者在连绵不绝的动作中,找到那个可以让心灵得以栖息的片刻宁静,仿佛是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找到了一座稳固的灯塔。
更为精妙的是即便在短暂的体形静之中,太极拳的练习者也并未真正停下脚步。他们的意念仍在继续运动,虽然外表看似静,内里却蕴藏着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意念的运动,不仅是对身体动作的深化与升华,更是对内心世界的修炼与净化。
太极拳的动中求静,不仅是一种武术上的追求,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它教会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宁静的心,学会在动态中寻找平衡,在喧嚣中寻觅宁静。这种动静相宜的哲学之美,正是太极拳能够深受大家喜爱与推崇的原因所在。
祝福大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