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计算”被污名化:误解源于认知的浅层标签化
“下围棋的人精于算计,生活中必然锱铢必较”——这类论断本质上是将围棋的“计算”与市井的“算计”粗暴混为一谈,如同将“战略布局”等同于“占小便宜”。这种误读,既源于对围棋文化的陌生,也暴露了功利主义思维对深度智慧的扁平化解读。
围棋的计算是“推演未来”,而非“争夺眼前”。韩国棋手赵治勋曾言:“围棋的胜负,80%依赖计算力”。这里的计算,是对棋局未来数十步变化的模拟,是权衡全局厚薄、攻防节奏的理性推演。例如职业棋手对弈时,需在千万级变化中筛选最优解,甚至主动“弃子”以换取战略优势,这与“蝇头小利”的算计截然相反。正如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所说:“战略家的思考维度,与商贩的讨价还价之间,隔着整个认知宇宙。”
---
二、围棋思维的四大反功利特质
1. 全局观:在舍与得之间超越零和博弈
围棋的胜负不取决于局部厮杀,而在于整体效率的最大化。“多子围空方胜扁”的棋理,本质是数学上的面积最优解问题。高手常主动放弃边角缠斗,换取中央大势——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智慧,恰是斤斤计较者的思维盲区。唐太宗曾借围棋喻治国:“治兵期制胜,裂地不要勋”,道破围棋超越短期利益的战略视野。
2. 抗挫力:从千次失败中淬炼决策理性
职业棋手一生要经历数万盘对局,顶尖棋手胜率也仅约60%。连笑九段在遭遇连败时坦言:“雨过天晴后会从头再来”。这种在反复试错中建立的心理韧性,培养的恰是“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豁达。研究显示,长期围棋训练者右脑前额叶(负责决策与情绪调控)显著发达,这与遇事患得患失的心理机制背道而驰。
3. 平行思维:破除自我中心的认知革命
围棋高手在进行“平行计算”时,必须强制跳出自身立场,模拟对手的最佳应对。这种思维训练让人天然具备“换位思考”的共情能力。日本棋手武宫正树的“宇宙流”布局,正是通过理解对手心理弱点构建的宏观战略,与狭隘算计无关。
4. 价值判断:在模糊中寻找最优解的哲学
围棋中存在大量“两分”局面,需要根据子效、厚薄等抽象概念决策。李昌镐的“石佛式”棋风,正是建立在对棋形价值的精密判断上。这种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相对优势的能力,恰恰是突破“非黑即白”功利思维的关键。
---
三、从纹枰到人生:围棋思维如何塑造更高级的生存智慧
1. 时间观的升维
围棋的“长考文化”培养延迟满足能力。职业棋局常出现“一子思考半小时”的场景,这种深度思考习惯投射到生活中,表现为对事物本质的探究而非即时利益的攫取。
2. 得失观的蜕变
吴清源曾现场破解定式,用创新着法替代传统套路。这种敢于打破既定规则的勇气,源于对“真正价值”的独立思考,绝非循规蹈矩的功利算计。
3. 人际观的升华
古代《棋经》云:“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这与现代博弈论中的“重复囚徒困境”最优策略不谋而合。围棋高手深谙“善意但不懦弱,宽容但有底线”的相处之道。
---
四、结语:在算法时代重估围棋的文明价值
当AI已能碾压人类棋手时,我们更应珍视围棋对人性品格的淬炼。那些认为“算计=计较”的论调,如同将《孙子兵法》简化为“打架技巧”。围棋的真正馈赠,是让我们在混沌世界中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正如AlphaGo之父哈萨比斯所言:“围棋不是关于赢,而是关于美的探索。”这或许才是对“计算”最诗意的正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