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龙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既是权势、高贵和尊荣的象征,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幸运与成功。古时候,皇帝就常常以“天龙之子”的名号来强化自己的地位,显现自己的尊贵。
而在风水学上,也衍生出了“龙脉”的说法。在这一学说中,山为龙,水为脉,山为脉之源,脉行山之势,其中奥妙,不少风水大师终其一生都没能够有所参透。
但确定的一点是,他们都认为,保护好龙脉,可以荫及子孙、大保国运、中佑自身和福泽后代。而在这些美好愿望下,封建时代的帝王们也基本都对龙脉非常看重,死后还常常选择将自己的墓穴也建在了龙脉之上。
我国龙脉上就有3个陵墓因为不敢挖、不能挖和挖不开而闻名,它们就是秦始皇陵、黄帝陵和乾陵。其中,黄帝陵是衣冠冢,乾陵则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因此这3座陵墓埋着的主要人物也只有3个人。
秦始皇陵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开创者,秦始皇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而他死后所埋葬的秦始皇陵,也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而具备极大的考古研究意义。
秦始皇陵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秦始皇陵内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无数的奇珍异宝,皇陵四周也分布着大量性质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其中就包含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迎来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那一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的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在56.25平方千米左右。而这样的数据一出,就引起了考古界的轰动。
然而,即便是知道了一些基础数据,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考古队也不敢大步迈进,更不敢直接把秦始皇陵打开。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秦始皇陵中埋葬着非常多的具有考古价值的文物,因此考古队在进行发掘的时候,第一个要考虑的必然是保护好这些文物。
而这些文物尽管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在封闭的空间里得到了保存,但一旦秦始皇陵打开,文物贸然见光,很可能就在氧化作用下受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这样的话,国家和人民必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而就当时及目前国家的科技水平来说,还没有具备在打开秦始皇陵时第一时间对文物进行保护的能力
。因此,现在国家层面对秦始皇陵的态度就继续停留在“不敢挖”的态度上。
其次,从目前发现的情况来看,挖掘秦始皇陵甚至会被考古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秦始皇陵有着非常复杂的内部结构,内里设置了不少机关,还填充了大量的水银。而水银是含有剧毒的物资,在还不具备绝对防护能力的当下,国家也不会贸然让考古工作者进去送命。
因此,尽管秦始皇陵已经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但秦始皇陵的考古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会继续保持着缓慢推进的状态。
唯有相关技术得到发展,唯有考古人员能够在保护文物和保护性命的前提下进行研究,秦始皇陵的挖掘工作才会脱离“不敢挖”的情况。
黄帝陵
秦始皇陵的“不敢挖”,是因技术不允许而做下的无奈之举。而黄帝陵的“不能挖”,则更多是因为黄帝在“炎黄子孙”面前的超然地位,是技术允许但不愿挖也不能挖的情况
。
黄帝是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尽管在在《山海经》里,“黄帝”只是诸帝之一,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的需要,他被定于一尊,甚至后来还被反复提及,受到了历代帝王和名人的尊崇。
而黄帝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在清末民初时期。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受到了西方民族主义的冲击,晚晴知识分子试图构建本国国族认同,就将神话人物黄帝强调为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并将“炎黄子孙”的概念根治到了人们的心中。这在往后的岁月里起到了强大的维系作用。
而在黄帝具备了超然地位的情况下,黄帝的陵寝——黄帝陵也就具备了非凡的意义。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位于桥山之巅,因此在古时候也有“桥陵”的称谓。
早在公元前442年,秦灵公就率先举行了黄帝祭祀,但在黄帝陵举行国家大祭,还是公元前110元,汉武帝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后掀起的“风潮”。此后,历代帝王都在黄帝陵举行了国家大祭,桥山一带因此保存着汉代至今的诸多文物。
尽管黄帝陵只是一个衣冠冢,但它本身具备了强大的精神意义。这座“天下第一陵”不仅被国家列为了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还迎来了诸多前往“寻根”的游客。
尽管大多数人都清楚,黄帝不是所有华人有着血缘意义的祖先,但他身上承载着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精神,更像是一个纽带,将流散到世界各国的华人紧紧联系到了一起,所达到的效果也是将这些传承下去。
而绝大多数“炎黄子孙”也都对这位始祖抱有着强烈的情感,更多的将其作为圣地来看待,而没有破坏的心理。更不用说,黄帝陵事实上只是一个衣冠冢,挖掘的意义其实并不大。
在诸多要素下,黄帝陵也处在了“不能挖”的状态。
乾陵
与秦始皇陵和黄帝陵的情况不同,乾陵是能挖、敢挖,但挖不动。
作为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乾陵在唐陵中也具有了非常大的探索价值。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生母是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在最初即位的时候,他在政事处理上一直向父亲看齐,不仅自己勤于政事,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也大多延续以往唐太宗推行的政策。因此,他在位的初期,一直被称为“有贞观之遗风”。
可惜的是,唐高宗身体状况不佳,在处理政务时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使得武则天开始乘机参与国家大事,政权逐渐从唐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
唐高宗因病去世后,武则天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来更是自己称帝,建立武周。
在位早期,武则天也在政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做出了成效,反而晚年的时候也因豪奢专断而渐生弊政,最终在政变中被迫退位,还政于唐中宗,并于死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与唐高宗同葬。
但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也使得乾陵具备了极大的考古研究价值。
乾陵位于陕西关中地区,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这也与它“挖不动”的原因有关。
早在唐朝末年,黄巢就试图盗掘乾陵,但他派出的40万大军虽然挖出了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能找到墓道口,最终只能悻然作罢。
后来,五代时期和民国时期,也都有官员对乾陵产生兴趣,但乾陵因为建筑牢固,即便是用炸药轰炸,也没有受到明显的破坏,因此得以从幸免。
直到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无意间炸出墓道口,这才使得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准备开始对乾陵进行发掘。
然而,也是因为技术的限制,周总理最终做出了
“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的批示,乾陵也因此停止发掘。
截止目前,国家层面也只是针对保护乾陵做出了相关规划和行动。
小结:
我国龙脉上埋葬着的秦始皇陵、黄帝陵和乾陵,因为各自缘故,一直停留在不敢挖、不能挖和挖不动的状态。除黄帝陵情况最为特殊外,另外两个陵墓的发掘工作,还是要留待技术更为成熟的时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我们珍贵的文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