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戒毒)
在滇中腹地,一场守护特殊场所安全的“防御战”正在悄然推进。面对近期国内外地震频发、森林火险等级攀升等多重挑战,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创新构建多部门协同防灾体系,通过“走出去”对接专业力量、“引进来”强化应急能力,为特殊场所安全治理提供了实践样本。
01
专业力量“组团入列”
构建防灾立体网络
“特殊场所安全无小事,必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省五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周丘在应急演练现场告诉“红土融媒中心”通讯员,他们主动叩开7家专业机构大门:向地震局取经预警机制建设,与减灾中心共商物资调配方案,请供电局把脉电力系统,邀消防专家传授灭火战术……两个月内累计行程1200公里,形成专项调研报告5份。
这种“上门求教”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电力部门专家组进驻后,不仅完成高压专线“体检”,还量身定制了双回路供电方案;森林消防队员手把手传授火场研判技巧,让场所应急分队首次掌握卫星热成像监测技术;减灾中心创新“物资预置”机制,确保应急物资30分钟内到位。
■■■■■
02
技能淬火“靶向施训”
锻造应急尖兵
训练场上,身着橙色救援服的戒毒人民警察正在进行破拆演练,这是他们参加多部门联训的常规课程。在专业力量加持下,省五所构建起“理论+实操+演练”三位一体培训体系。
■■■■■
翻开培训课程表,亮点纷呈:地震局专家开设“黄金12秒”避险课,消防大队传授“以火攻火”战术,供电局工程师讲解“黑启动”应急供电……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专项培训5场次,覆盖全员1400余人次。更具特色的是“红蓝对抗”演练模式,由专业队伍扮演“蓝军”设置险情,有效检验应急预案。
■■■■■
“现在遇到突发状况,心里更有底了。”省五所安全环保科科长张一猛感慨。在3月12日的地震应急演练中,他们仅用2分15秒就完成全员疏散,比国家标准快了近1分钟。这种改变源于每月的“实战化”训练,参训人员需在黑暗、浓烟等复杂环境下完成救援任务。
03
机制创新“破壁增效”
织密长效防护网
省五所与应急管理局共建响应机制,墙上的“应急响应流程图”清晰标注着多部门联动节点。“我们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相融。”应急管理专班负责人周丘介绍,他们创新建立“三同步”机制:预案同步修订、信息同步共享、演练同步开展。
机制创新带来效能提升:建立地震预警信息直通渠道,较公共预警快8-12秒;组建电力应急抢修联合编队,故障响应时间缩短40%;探索应急物资智能调配,提升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更可喜的是,5个党支部结成“平安守护”党建联盟,通过主题党日、技术攻关等形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安全效能。
■■■■■
“防灾减灾是系统工程,需要多方握指成拳。”省五所正将合作成果固化为9项制度规范,形成可复制的特殊场所防灾经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场所应急响应效率提升55%,这种多部门协同治理模式, 以机制化保障和实战化效能,为场所安全注入新动能。
文 / 张一猛;图 / 李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