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下午,本文作者陶继新老师对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就“爱与教育”这一话题有过一次深入对谈,呈现如下,与君共勉。
顾明远,著名教育学家、新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奠基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席,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的 “四个信条”
在整个教育界几乎是人所共知,
囿于篇幅,笔者仅将
第一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
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尽管如此,相信读者依然可以感受到
顾先生的人品高格与仁爱之心。
01 生命之洲
一、爱有着巨大的生命能量,它对世间任何有生命之物都产生着影响。
比如小狗、小猫,它们也需要爱,甚至对爱有着比较敏感的反应。人是万物之灵,就更加需要爱。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是生命之舟。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根深才能叶茂;相反,根没有生命或者缺少了营养,我们的孩子就不可能更好地成长,更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如果对孩子充满爱心,又爱之有方,我们的孩子就可能拥有若干幸福的当下和 美好的未来。
顾先生在不少文章中谈到爱的时候,给我一种横贯古今而又意蕴丰沛之感。
比如,我读过他发表在2018年第8期《中国教师》上的《〈论语〉中的“仁”字》一文,他说:“‘仁’,是孔子培养君子的最高要求,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
他认为,爱是仁的核心,
并引用了孔子之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说,在家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谨慎说话,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顾先生也非常欣赏孟子之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对一个生活在群体之内的人所提出的要求,不仅仅爱自己的家庭,同时要将爱辐射给更多的人。
比如,顾先生特别关注乡村的教育,再三谈到
要让乡村学校的孩子受到爱的滋养。
要想方设法营造一种敬畏、尊崇乡村教师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推行住房等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对他们更多地进行 精神奖赏。
每逢教师节等重要节日,当地党委、政府除了到名校慰问之外,还要更多地关注乡村学校,尤其是 偏远村小。
所以,顾先生认为,
作为我们自身,要有爱心;作为家长和教师,不但要自己有爱心,同时还要教育我们的孩子和学生也有爱心。当整个社会都充满爱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祥和,更加和谐,人们生活在爱的付出与收获中,幸福感怎么可能不油然而生呢?
二、爱不但有一种外显的形态,而且还是一个人从心里深层流溢而出的美德。
这种爱心是自然的,又是博大的、多元的。
充盈爱心的人,可以随时发现可以播撒爱心的对象,而且随时都会想出奉献爱心的方法。
爱是神圣的,无私的,它不祈求报答,只有奉献!
也正是这种奉献,使世界充满了美好,充满了希望。这种宽广的爱心,净化着我们的社会环境,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素养。
02 爱的误区
一、现在家长和老师虽然爱学生,可是有些爱的指向出现了问题。
只是关注学生考分的多少,是否考进了 名校,
而忽略了德体美劳,以及孩子心理的健康。
就像有的学生,即使考入了名校,
也没有了学习的动力,甚至身体和心理也出了问题。
顾先生认为,一定要改变这种“唯分是举”的观念,
观念出了问题,行为也就随之出现问题。
顾先生说:
“我理解的爱,是尊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爱成绩。
如果孩子分数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这就不是爱。”
如果说家长和教师“唯分是举”是爱的误区的话,
那么,对孩子期望太高,也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误入歧途。
还是顾先生说得好:
“有的人说现在是牺牲童年的幸福,来获得将来的幸福;
我要说的是,童年没有幸福,将来也没有幸福。”
其实,每个班里的学生成绩都有高有低,而且各有其原因。
家长与教师,绝对不能不面对现实而一味地期望过高;否则,不仅适得其反,甚至有可能出现问题。
二、不仅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有的学校也不甘示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高中校长,
规定高三学生 必须早起晚睡,而且 取消了午休。
有人问他,不午睡学生打瞌睡怎么办?
他坚定不移地回复道:“站起来学! ”
其实,这个校长虽然拉长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可是,学生由于休息不好,大大 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学生成绩的优劣,
与学习时间有关,更与学习状态与效率有关。
如果只是在时间上给学生加码,多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后果。
所以,顾先生一次又一次地呼吁要为中小学生减负,要更多追求学生能力的提升和 精神的锻造。 通过“减负”来调整当前的教育场景,重塑当前的教育生态。
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党委、政府在关注教育的时候,不仅仅是关注高考,更应关注整体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03 爱的正道
一、爱是指向孩子终身更好成长的大智慧之爱。
顾先生所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中的“爱”,当然包括师生、亲子和谐流溢出来的和乐美好之爱,同时,它又是指向孩子终身更好成长的大智慧之爱。
有的时候,它甚至呈现出一种过于严厉甚至有点“严酷”的外在形态,让孩子当时感到比较难堪甚至相当痛苦。
可是,由于这种爱对于较快甚至彻底地纠正孩子的过错起到了立竿见影乃至久远的效果,从而让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
这种高层次之爱,即严管厚爱。
它是真爱会爱的一体两翼,
厚爱根植于心,严管显现于外。
这是古今中外不少家长和教师教育孩子走向成功的一个“密码”。
顾先生说得好:
“真正爱孩子,是要为他们将来的幸福、长远的幸福考虑。”
中国古有“严师出高徒”之说,因为严由爱生,严有规矩,才有了德才兼备的学生。
相反,一味地迁就,即使错了还在“欣赏”,
既混淆了是非黑白,也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不管做好做坏,都会受到“赏识”。于是,学生对自己的错误不再思过,甚至自鸣得意。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都在这种听之任之中被抛到九霄云外了。结果,一些学生目无校规,为所欲为,而教师却是听之任之,就出现了一种怪异的现象:那些“违法乱纪”的学生,反而在学生中成了“英雄”。显然,这不是爱学生,而是害学生,甚至有可能毁了他们的前程。
顾先生就是一位厚爱严管的教师,他所教的学生,对此都有很深的体会。
比如,2015年拜在顾先生门下攻读博士学位的丁瑞常,曾发表过一篇《严师慈教:记顾明远先生二三事——写在恩师从教70周年之际》的文章。
其中就写到顾先生的 厚爱之“慈”与 要求之“严”。入学第一天,他就给丁瑞常列了书单,第一个学期刚结束,就“命令”他交上“读书报告”,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
“博一”下学期刚开学,顾先生就开始将论文开题提上日程,不仅早早让他着手选题,撰写文献综述,还定期检查他的功课。在很多同学都还没定 题时,他就被顾先生“逼”得写完了开题报告。
而且顾先生还“跑来‘恐吓’”他,让他年前把初稿交给他。丁瑞常只好“在很多同学论文还没影儿的时候,就被他‘逼’得写完了全稿”。他 说自己是“除夕当天”“踩着截止日期交的稿”;而初二,他便收到了顾先生修改后的文稿,竟然连他“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都一一标出了”。
这种“‘反人类’地 在除夕和大年初一给我看论文”的顾先生,让丁瑞常感动得热泪盈眶。可细细一想,又觉得如此之严里,内含着多么深厚的先生之爱啊!
所以,丁瑞常感慨万千地说:“大家每次提到先生,总是说他怎样怎样平易近人,怎样怎样慈祥和蔼,那是没见过他老人家严的时候!”
何止于丁瑞常有此感叹,我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被顾先生的厚爱严管感动得泪湿衣襟了。尽管顾先生给我发来短信说自己“是普通教师”,可他早已在我们心里矗立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二、爱,首先要尊重和信任孩子。
有人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
其实不然,
他们很有想法,甚至很有创意。
家长和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孩子,
并让他们在这种尊重与信任中,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遗憾的是,有些家长和教师,虽然也“爱孩子”,却只是把他们当成了听家长和教师摆布的小孩子,根本不尊重和信任他们。结果,本来很有 能力甚至 创造力的孩子,就在这种“爱”中 被“扼杀”了。
三、爱是平等、真诚、友善。
顾先生德高望重,却不以“专家”自居,总是平等待人。
因为在他看来,
尽管人在地位和学问等方面有高下之分,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从初次见到顾先生到现在已经好多年了,每次见到他,我都为他的谦卑而和蔼所感动。在他的面前,无需拘束,尽管敞开心扉,述说你之所想。而他,则静静地倾听,让你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可是,有个别老师,心里总有一种“师道尊严”的情结挥之不去,认为自己承载着教育学生的重任,学生必须尊重自己。然而,这样的老师,和学生很难心灵相通,也得不到学生的尊敬。
2024年12月15日下午,在他家里访谈的情景迄今历历在目。他没有以长者和师者自居,而是十分谦和地和我们娓娓而谈,且对我们所讲不断地点头称“是”。
即使是建议,也是一种 真诚与善意的提醒。 就连我们三个人交谈的时候,他也让我坐在中间,他却坐在南侧。开始的时候,我多少有点诚惶诚恐的感觉,可是,看着他“道法自然”和真诚友善的微笑,又很快与之 平等地交谈起来。 这不是良师益友,又是什么?
先生尚且如此,面对学生,部分教师又有什么资格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呢?
令人欣慰的是,当今教育界 也有不少“见贤思齐”的优秀教师, 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
老师深爱学生,学生也会深爱教师。
颜回曾这样十分感叹地称道他的老师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所以,每读司马迁的《孔子世家》,都为他爱学生、学生也爱他所感动。
在阅读顾先生学生所写的一些文章的时候,我感到顾先生对学生的深爱和厚爱同样让学生感动不已。有的学生还发表文章,写了他们对有这样一位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老师而深感自豪。同时,他们也像孔子的弟子一样,深深地爱着顾先生。
顾先生不但学识渊博,还是一位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有大爱之心的人。
他将荣获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而得到的100万元奖金,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授予其 “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的100万元奖励等,全都捐助出来。
同时,顾先生还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先后筹集到 千余万元的公益资金。在顾先生的影响下,不管是他的学生,还是未见其面却对他敬仰不已的人,都被他的爱心所感动,并“学而时习之”地向人间撒出更多的爱。
作者简介:
陶继新,山东教育社编审、原总编辑,中国教育报山东记者站原副站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齐鲁师范学院基地导师。《中国教育报》2005 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2018 年获第四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年度人物卓越贡献人物奖;2023年入选“第九届当当网影响力作家”,2024年入选“第十届当当网影响力作家”。《学校品牌管理》《新教师》《教育名家》杂志封面人物。《中国教育报》设有“陶继新论道名校”栏目,《新教师》设有“陶继新论道名师”栏目。著有《陶继新<论语>心悟》《教师66问》《做幸福的教师》《陶继新论道名师》《全国名班主任风采录》等70本,在全国开设讲座千余场。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5年03月第03期[上半月](节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