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 波
近年来,一些医院开起了“拒绝上学门诊”“厌学门诊”“学习困难门诊”,为一些不愿意上学的中小学生提供帮助。去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开设以来,接诊近1万人次。
其实,导致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在学校遭受到同学霸凌,或学习压力过大,或无法适应校园生活等,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早期出现了苗头,家长和老师未引起重视,导致孩子学习兴趣每况愈下,最终不得不求助于专科门诊。专家指出“如果孩子已经维持不住上学这个功能,说明他的问题可能已经达到中度以上水平”,但部分家长往往急于求成,甚至大骂一顿、暴打一顿,逼迫孩子就范,反而会事与愿违。
破解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协力的支持网络。家庭要走出“病耻感”阴影,将孩子的心理健康视作与学业同等重要的成长指标;学校应当建立分级预警机制,让班主任不再是唯一的心理哨兵;医疗机构需要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搭建家校医联动的干预体系。
“拒绝上学门诊”火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家长和孩子在教育问题上的焦虑。要纾解教育焦虑,终究要回到对人的尊重这个原点。2000多年前孔子“因材施教”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穿透力。当学校和家长能够正确看待升学、正确看待教育,当校门真正成为通向未来的桥梁而非衡量成败的标尺,家长和孩子们的焦虑才能少些再少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