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著名报纸的某著名专盯米卢的女记者“转会”到另一家报社,成了时下比国家队训练还吸引人的一条“足球要闻”。但转眼间,这名记者离开的那家报社立即就派另一名女记者专访了米卢。我愿意从新闻竞争的角度看这个现象,专访的内容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家报社发出一个信息——某某走了,我们还有某某某,照样可以实现我们的想法。这就够了。 足球领域里的新闻竞争像足球本身的竞争一样,需要实力强劲的主力队员,也需要随时可以派上用场的“替补队员”。 替补队员在一支球队中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角色,在主教练的战术安排中,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在球迷的鲜花掌声中,替补几乎都要“闪到一边”。所以,在一支球队的队员结构里,争夺最激烈的是主力与替补之争。 但是替补一旦“点儿正”,他的光芒将远远超越人们关注已久的主力。像江津、区楚良等在不同时期曾受非议的国门,都说过“我也曾经当过主力的替补”的话,这话意味着,不管是哪名队员,不管这名球员现在多有名气,他都必然要从一名替补做起,没有人一生下来就被主教练铁定为替补的。 正因为有的替补在关键时刻能发挥关键作用,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因此世界足坛上才会有“超级替补”这个词儿的出现。替补本来是不值钱的,但替补一旦加上“超级”的光环,就突然身价倍增。像曼联队的索尔斯克亚便是现今世界足坛上尽人皆知的“超级替补”;而中国本土球员中如当年一炮走红的李华筠在亚洲杯与科威特一役中也是以替补身份出场成为“超级”;张玉宁在霍顿的国奥队之所以突然走红,也是因为一名主力前锋突然有伤病在身,得以有机会顶替登场,才一剑惊天下;北京国安的替补球员高雷雷在与辽宁队的著名的“喋血之战”中,一脚远射击碎了辽宁队的冠军梦,成了当时闻名全国的球星…… 由于被主力压制,替补队员的心态往往被外人所忽略,而当他们一炮打红的时候,媒体又最为关心这些替补队员在成名当时的表现和心态,而不计较过去他们受的心灵与身体上的煎熬。 米卢的这届国家队,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历届国家队中,主力与替补无论从名气上,还是从实力上,都悬殊比较明显的一届。在这种情况下,米卢的用人用兵用阵型,依然飘忽不定,令人难以捉摸。米卢时下最经典的一个作品就是,把人人都认为应该是“铁定主力”的孙继海排除在大名单之外。这样一来,孙继海连主力都不是了,那么,他的“原订”的主力位置必然要被另一个“孙继海”取而代之。这个新的孙继海到底是谁,只要米卢不揭锅,这个人就是一个谜! 从郝海东虽然炮轰米卢但最近仍被召入国家队这一点来说,虽然米卢是个世界著名的神奇教练,但他在中国足坛也并非缺了谁都行——有些人,诸如郝海东这样的真正“好使”的队员,他就缺不了;而有些人,诸如孙继海这样的球员,他就可以舍弃(虽然孙继海最终能否重返国家队现在并未盖棺定论)。 米卢对于中国球员,应该有他的用人原则,否则他就是一个合格的教练。中国足协对于米卢,也应该有他的用人原则,否则它就不是一个对中国足球负责任的团体。上述两种原则,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可能会发生观念本质上的根本性冲突。这种冲突,会贯穿于整个十强赛的始终,也会对中国队能否出线这个最大利益构成影响。 十强赛也是一场竞争,而且是你死我活的竞争。无论是中国足协,还是米卢,都应该是这样的临战状态:你在的时候,希望你是全力付出的;你不在或不行了,我还有随时可以顶替的“替补队员”。(丁力达)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