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上是先有黑哨然后才有假球,还是先有假球然后才有黑哨,成了一个全国人民都在犯疑的问题。 从概念上讲,黑哨从属于假球,它的存在是造成假球存在的原因之一。可是,更关键的概念是,假球的发生不一定非得仰仗黑哨。在博大精深的假球文化里,黑哨只是其中的一股分支力量,即便没有黑哨因素,假球依靠其它力量的推动也能如愿地发生和发展。当我们听到有假球者宣称,黑哨是导致他们堕落和受害的罪魁祸首,我们有必要表示信任,也有权利表示疑问。 “绿城揭黑”事件的几个细节,特别是陈培德这个特殊人物的出现,使我们感到意外。以社会文化的观点来看,陈培德作为省级体育局局长,却出身于北大哲学系,这在中国体育界并不多见,这使得陈培德的社会批判精神和良知表达方式具有知识分子的特征。但是,陈培德“在其位谋其职”,既代表着中国体育的利益,也代表着地方行政的利益,当这两种利益产生冲突,很显然,对陈培德的现实言行左右更大的,将是“地方行政势力”。有报道说,陈是个正直的人,而且因为勇猛地呼吁反黑而承受着来自体育界和足球界极大的压力,以至于在受到家人慰问时差点掉下眼泪。这些事实很感人,尽管它们不能取代我们对事物进行客观分析的理性。 在一开始,我曾怀疑这是因为浙江绿城俱乐部涉嫌“假球”受到中国足协很“粗暴”的处罚后,当地行政势力被激怒,在咽不下这口恶气的情况下,有计划地选择了以体育的方式对中国足协实行有力的反击,其目的不单纯是为了解决“黑哨”问题,也是想让足协出丑,顺便缓和和转移省内球迷高涨的批评倒戈情绪。至于选中“个体”性质的裁判作为突破口,而有意回避或不去触及队与队、俱乐部与俱乐部之间更大规模的腐败交易背景,并且高举“反腐倡廉”大旗,看上去都像一种精心的策划。如今,随着事件的深入,迄今为止也仍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我们的这一怀疑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这期间,吉利与足协的官司,也渐渐具有了“浙江色彩”。这是一种文化巧合,还是相关策划的一部分,颇为费解。相对而言,吉利的举动比较真实,寄望于依靠法律手段当堂说理,不玩什么玄虚,它讨说法、求公义的举动简单而不复杂,因此官司的输赢与否显得并不重要了。 可是在绿城一方,事情被搅和得越来越复杂,总让人感觉那是一团人为编织的乱麻,刻意将所说的黑哨者和假球者之间模棱两可的良心妥协,当作了半公开又半隐蔽的撒手锏,老练地对大众进行着工于心计的智力猜谜测验。这种虚无缥缈的悬念,拖久了就有成为少数人政治或商业游戏的嫌疑。 那名传说中打算金盆洗手的匿名裁判,使我想起了两年前爆发于俄罗斯足坛的“捷列申科夫事件”。捷氏作为一名甲级队教练,突然抬起头来向媒体而不是向曾经的同党,揭发和披露了他们的球队如何大肆行贿裁判,如何公然相互做假,如何鸡鸣狗盗等等惊人丑行,行不改名坐不更姓,算得上是个有勇气的混蛋。他的“假球自白书”在发表时,原编者按里有句话:“他的一百个同行中肯定有九十九个不能理解,他是出于什么目的而这样做的。”这句话在中国足坛也一样通用,譬如眼下中国足协和中国足球圈里的大多数人,对“绿城揭黑”嗤之以鼻,或十分疑惑。这当然是毫不奇怪的。然而,对于那些没有这样想问题的人,又譬如众所瞩目的阎世铎,便是一种折磨,因为俄罗斯那个可敬的混蛋毕竟有一个明确的“捷列申科夫”名号,而我们的可敬的混蛋却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俄罗斯告密者是单枪匹马杀出来的,而我们的忏悔者则是由受贿者、行贿者、行贿者的朋友和家长等一大群人联合组成的。让阎世铎一时间进退维谷,对谁更有利呢? 我觉得,不管我们最终是否能搞清楚“匿名裁判叛变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有一点可以认定:那个成为核心线索的神秘的无名氏,由于迟迟不露真相,却又广为人知,必然给人造成一半是混蛋一半是勇士的印象,必然在“黑白两道”都将失去牢固的支持者和安身之地。他像一具没有主心骨的傀儡,没有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因此,对于整个事件,只要这个流言里的无名氏依然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不明飞行物”,那么,围绕在它周围的斗士们无论怎样振振有辞和大义凛然,无论怎样合乎民心和催人泪下,其用意和价值都是值得起疑的。 眼下的“反黑”动态,像极了《大腕的葬礼》所描述的黑色幽默的反讽故事:一伙人为一个他们想象中即将死亡的“大腕”张罗着误以为有利可图的荒诞葬礼,到头来却把自己给弄得发疯了。(杨杰)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