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搜狐体育-搜狐网站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北京2008年残奥会 > 北京残奥各界

30余年风雨路 香港残疾选手在自尊自强赢得尊重

  新华网香港9月8日电 题:在自尊自强中赢得尊重-—专访香港残奥委会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主席冯马洁娴

  新华社记者朱华颖 张雅诗

  为香港伤残人士体育事业服务了30多年,冯马洁娴还从来没像今年这么忙碌过。

身为香港残奥委会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主席,她要参与香港与残奥会有关的各项活动。奔波在会议之间,往返于京港两地,虽然失去了闲暇,但冯马洁娴认为自己收获了“满足、开心和感动”。

  百忙之中,冯马洁娴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这位美丽典雅的香港女士,向记者娓娓讲述了香港伤残人士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回顾了那些“令人开心到流泪”的瞬间。

  30余年风雨路:在自尊自强中赢得尊重

  香港伤残人士体育协会成立于1972年,由热心的复康工作者组成。“协会希望通过系统地组织、筹划及推广伤残人士运动,使伤残人士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促进身心健康,”冯马洁娴说。协会2005年易名为香港残奥委会暨伤残人士体育协会,负责统筹整个香港地区的伤残人士体育运动。

  从上世纪70年代加入协会开始,冯马洁娴见证了30余年来香港伤残人士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协会成立初期香港生活水平不高,外出比赛必须自己筹款,伤残运动员很少有出去参赛的机会,”冯马洁娴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协会工作的开展,伤残人士获得的经费支援渐渐增多。同时,伤残运动员自尊自强,刻苦训练,成绩不断提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的奖牌也越来越多。

  一次次载誉归来,伤残人士获得的社会认同和尊重也一次次增加。

  “最开始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回来,是资助他们比赛的公司请吃饭,后来想请他们吃饭的公司越来越多。最近10年,特区政府及民间团体还会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给运动员很高的荣誉。”

  据她介绍,目前香港特区政府对伤残运动员和健全运动员一视同仁,只要是代表香港出战国际比赛,就可拿到90%的资助。民间的资助也源源不断,不仅足以支付比赛费用,还可以用来增加训练及推广伤残人士运动。

  “现在很多企业主动提出要给赞助,我们还要进行挑选,确保这些赞助没有商业目的,”冯马洁娴说。

  运动员“青黄不接”:令人高兴的困扰

  香港伤残人士体育运动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轮椅击剑和硬地滚球项目在国际上频频摘金夺银。但冯马洁娴对中国香港队在北京残奥会的成绩却不敢过于乐观,她分析说,这次有好几个项目是中国香港第一次派人出赛,例如马术、举重、赛艇等;而在香港的优势项目上,轮椅击剑团体比赛本届被取消。另外,内地和欧美运动员训练很好,实力不容忽视,种种因素都会影响香港运动员的夺牌情况。

  但最大、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新血”,香港伤残人体育运动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困扰,”冯马洁娴说,香港伤残运动员大多数都是天生残障,现在社会进步了,一些造成残障的疾病几乎绝迹,例如小儿麻痹症等。此外,香港处于稳定、安全的环境中,没有战争造成伤残,这些都导致香港伤残运动员人数减少。

  “伤残人士越来越少是好事,是Happy problem(快乐的问题),”冯马洁娴说。

  在协会义务服务多年,冯马洁娴与伤残运动员结下深厚的友情。每次看到运动员获得奖牌,她都会“开心到哭”。雅典残奥会时,她因车祸受伤住院,待情况稍有好转,她就出院去为短跑运动员苏桦伟加油。

  “苏桦伟赢得200米比赛冠军后,直接跑来把一大束鲜花献给我,我当时就感动得掉泪了,”冯马洁娴说到当时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

  “伤残运动员确实很不容易。他们都是业余选手,下了班再去训练,甚至饭都来不及吃,很辛苦,”冯马洁娴说。现在协会正在与香港特殊学校合作,在学校中开办训练课程,并进行推广活动,请伤残运动员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奋斗故事,让他们成为学生的榜样。“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多发掘运动人才。”

  北京残奥会:“让我们在国际伤残人运动界很光荣”

  对香港第一次协办残奥会马术比赛,冯马洁娴起初有些担忧,现在却是“很满意,很骄傲,引以为荣”。她说,过去残奥会马术项目入场率很低,一般能有10%,很多时候甚至没有观众。但这次香港马术比赛的门票却售罄,“破纪录了,很令人鼓舞”。

  冯马洁娴表示,香港各部门联手合作,赛事组织也很好,参赛国家和地区数目、选手和马匹数目都创了历史纪录。

  “北京残奥会门票销售也很好,这说明主办方非常重视,宣传多,气氛好,”冯马洁娴说。北京举办残奥会,香港协办马术比赛,这“让我们在国际伤残人运动界很光荣”。

  每一个香港伤残运动员都希望能在自己的国土上参加残奥会比赛。冯马洁娴说,能到北京参赛的运动员特别开心,家人也跟去打气。运动员们反映,北京的设施和服务非常好,在家门口比赛的感觉“特别棒”。

  据她介绍,为了让一些落选的运动员不至于太失望,协会还组织没有入选的运动员以及特殊学校师生一起到北京观看赛事。

  “观看残奥会比赛,教育性大于娱乐性,”冯马洁娴表示。看伤残人士如何克服身体的障碍去取得突破和成绩,对健全人士特别是年轻人来说是很宝贵的一课。

  为了腾出更多的精力从事协会的工作,冯马洁娴现在已辞去一直从事的公关工作,自己开了个顾问公司。“这样我的时间就比较自由,可以多做些事情,”冯马洁娴最后对记者说。“为伤残运动员服务让我很开心。”

  

(责任编辑:starwind)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金牌榜更多>>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