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将难以忘记这样温暖人心的一幕: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中国残奥历史上首金得主平亚丽,在一只导盲犬的引导下完成了倒数第二棒的火炬传递。“鸟巢”内有炫目的灯光,数万观众的欢呼,导盲犬却旁若无人,只顾陪着主人向前走去。
上台阶时,它还回头看了看主人。
这只一夜成名的导盲犬,名叫Lucky(幸运)。但鲜为人知的是,Lucky曾经差点命丧“打狗队”之手,它登上残奥会舞台的道路,更是崎岖坎坷。一时的荣耀背后,是难言的尴尬境遇,这正是中国导盲犬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
那么,北京残奥会,能否为更多需要导盲犬的盲人、为中国导盲犬事业,开启一条光明之路?
一只导盲犬的尴尬自白 导盲犬Lucky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它是北京市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导盲犬,而它服务的主人是身份特殊的平亚丽。现在,它又结缘残奥盛会,接受全世界的瞩目和欢呼。
今年8月,中国第一部关于导盲犬的书———《导盲犬之梦》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书中,作者刘红庆先生(他的母亲和弟弟是盲人)以Lucky的口吻讲述了它的成长经历,这也是中国导盲犬命运的一个缩影———
已经记不得原来家庭的情况了。我快一周岁的时候,主人把我捐赠给了大连导盲犬基地。没想到的是,到达基地的第一天,我就被“打狗队”抓个正着。他们见我体型大,就说在被打之列。体型大,难道不可以做别的工作?姚明体型大,打篮球不正合适吗?
我被关了一夜,幸好没被打死。第二天,基地和残联的领导颇费周折,终于把我营救了出来,这天是2007年3月4日。回到基地,我被交给了一个叫宋雅楠的女生,正是她,给我喂香肠、准备好干净的笼舍,并带我开始了成为一只导盲犬的训练课。
在这里,我见到了澳大利亚的导盲犬专家伊恩·考克斯,他说导盲犬要想进入残奥会场馆,必须有国际认可的证书。
到2007年底时,基地来了一位重量级的名人和我一起训练,她就是我的新主人———残奥会冠军平亚丽。这样一个辉煌过、痛苦过、奋斗过、平和过的女人,希望有一只导盲犬陪伴她出行。于是,我来到了新家———北京石景山永乐西小区。平亚丽的按摩店自从有了我,就成了儿童的乐园。
但是,当平亚丽带我到“养犬办”时,遭遇到的却是尴尬。养犬办的工作人员说,从情理上,我们应该免费给你的狗上户口,但是我们国家没有健全的导盲犬法规,还缺少一个认证导盲犬的机构,你说是导盲犬,谁敢信?
平亚丽整天忧心忡忡,她已经被选拔为残奥会火炬手,就是想带着我出现在北京残奥会上,让外国人看看我们自己的导盲犬。终于,北京市专门出台了针对导盲犬的特殊政策,我和国外的导盲犬一起,终于可以参加残奥会了。
中国导盲犬从无到有艰难前行 2004年雅典残奥会上,许多国外的运动员使用了导盲犬。而那时,中国的导盲犬培训工作还是一片空白,更别说为盲人运动员参赛服务了。
这刺激了一个人,那就是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王靖宇。这位毕业于日本广岛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博士动了念头:难道北京残奥会时,中国盲人运动员还不能有导盲犬吗?况且,中国有1200多万盲人,他们的生活同样需要导盲犬的帮助。王靖宇决定站出来,培训中国人自己的导盲犬。而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竟成了“中国导盲犬之父”。
导盲犬不属于实验用动物,不能占用学校的经费。因此,王靖宇自己出资,花5000元从宠物狗市场上买回了一只名叫“石头”的犬,同时查阅资料,开始摸索着培训导盲犬。培养导盲犬必须将幼犬放在家庭中寄养,让幼犬和人产生相互依赖的感情。于是,王靖宇在自家的客厅搭了狗窝,像对待孩子一样耐心地训练“石头”。后来,他又买了两只幼犬。当幼犬长至1岁时,放到学校进行培训。
2006年5月,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授权,“中国导盲犬大连培训基地”在大连医科大学正式挂牌。这是中国大陆首个导盲犬培训基地,我国导盲犬驯养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2007年5月10日,大连基地的导盲犬“沙沙”乘坐南方航空公司航班飞赴昆明,首次为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沙沙”的座位是在客舱,而非平常托运动物的货舱。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突破,南航曾多次研究,并提供多项保障措施,他们解决的头号难题就是如何让乘客接受一只大型犬坐在自己身边。
2008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尽管这一表述还比较笼统,却是我国首次从法律层面对导盲犬作出规定。
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除了Lucky,另一只导盲犬Star(星)则出现在中国代表团队伍中,它陪伴的是盲人跳远选手、雅典残奥会两枚金牌得主李端。而这一晚,王靖宇正在“鸟巢”附近的一个宾馆里,密切关注着这两只导盲犬的表现。他在开幕式之后终于舒了一口气:“我很紧张,也很欣慰,我们中国人培养出来的导盲犬在如此重大的考验面前完美亮相,经受住了考验。”
日本人从1938年开始尝试培训导盲犬,到1957年才获得成功。而中国人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就让自己培养的导盲犬出现在残奥会的舞台上,尽管其间充满辛酸,但每一次的跨越都令人欣慰。
残奥会能否为导盲犬带来“光明”? 北京市有关部门为导盲犬的使用开了“绿灯”,这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汤小泉评价为北京残奥会筹办中的一个“突破”。此前,北京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导盲犬使用和管理的通告》,其中规定导盲犬作为特殊犬类,被允许随盲人出入所有比赛场馆、竞赛场和公共场所,同时为导盲犬入境打开了便利之门。
但据了解,Lucky等导盲犬获得的只是一个临时身份证件,有效期截止到今年9月20日。那么,残奥会结束之后怎么办呢?难道导盲犬又将回到不能上街、不能进入公共场所的尴尬境地?平亚丽难道还要继续苦恼:“有了导盲犬我反而哪儿都去不了?”据悉,对此目前有关部门还在研究之中。
不过,话说回来,北京残奥会已经为中国导盲犬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毕竟,导盲犬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有资料显示,现在约有2.5万只导盲犬在全世界60个国家和地区为视障人士服务,其中美国有10000只、英国4000只、德国1100只、日本960只、法国600只……而中国,这个数字是个位数。
导盲犬被称为盲人的“第二双眼睛”,但却是一种“奢侈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犬,导盲犬的标准极高,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掌握数十种指令,不惧声音、光、火、汽车等,无攻击性,无不良习惯,沉着冷静,能寻找到通道、交通工具等。只有“黄金猎犬”和“拉布拉多犬”等少数犬种才适合作为选材来源,且培训的成功率只有30%。前面提到的号称“中国第一只导盲犬”的“石头”,因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攻击倾向已被淘汰。
由于培训成本极高,普通盲人根本无力自己购买使用导盲犬。目前,世界上的导盲犬大多由专业机构培训,由政府出资免费为有特殊需要的盲人配备。可见,在发展导盲犬产业方面,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目前,中国有关方面已认识到导盲犬的重要性,大连培训基地的成立便是明证。中国残联常务副理事长吕世明表示,我国导盲犬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大量工作要做。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接纳导盲犬;还要加快推进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出台,为导盲犬工作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更要规范导盲犬培训应用工作,制订导盲犬工作的长效发展机制。(新华社记者赵仁伟)
(责任编辑:王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