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证了历史的进步
——关于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对话
结束语
相见时难别亦难。
当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圣火徐徐熄灭,我们在为一届无与伦比的盛会圆满落幕而满怀骄傲的同时,也不无失落:下一次全球残疾人的团聚将在四年之后的伦敦。
残奥会开幕以来的12天,我们携手共度,一起见证光荣和梦想,共同感受歌哭笑泪。北京残奥会,与其说是一次美妙的体育之约,毋宁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之课。它唤醒了人们内心的感动,更引起了全社会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北京残奥会,为广大的残疾人朋友,打开一扇窗,推开一扇门,也铺就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新的台阶。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先生说,北京2008年残奥会是残疾人体育运动史上的里程碑,这个比喻同样适合于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史。
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圣火熄灭了,但燃烧在每个残疾人朋友心中的希望之火将生生不息,全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关爱精神将会发扬光大,残疾人事业将跃上新台阶。残健携手,共建和谐社会,北京残奥会只是一个开始。本刊编辑部
当燃烧了12天的圣火徐徐熄灭,北京残奥会的大幕终于在来自全世界的欢呼和赞誉声中缓缓落下。回顾刚刚过去的12个日日夜夜,我们兴奋———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顽强拼搏和屡创佳绩;我们感动———为赛场内外荡漾着的“超越融合共享”的温暖氛围;我们见证———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残疾人事业,正依托北京2008年残奥会的举办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关于北京残奥会的总体印象
主持人:如同北京第一次举办残奥会,我们报道组的所有人都是第一次采访残奥会,经过十几天的亲密接触,你们感觉残奥与想象的有哪些不同?
李元浩:如果说北京奥运会是一次竞技的盛宴,那么北京残奥会就是一场生命的礼赞。在残奥会的舞台上,多彩的竞技比赛总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广大残疾人运动员为了奥林匹克梦想顽强拼搏的背后,往往是更为感动人心的坚持和永不放弃的故事!因此,如何在展现残奥会比赛精彩激烈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比赛幕后的动人故事,成为我和同事们的努力方向。
郑莉:本以为报道残奥会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经过采访,我发觉残奥会报道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因为比赛很精彩,运动员很阳光,连媒体同行也变得很“体贴”。我发现同行们不再争先恐后地追逐冠军、明星,而是把更加平和的目光投向那些或许并不出名,却在努力展现自己能力的运动员。
孙喜保:我原来以为残奥会大致可以采取和其它运动会相似的报道方式,但是一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却发现根本无法这样做。残奥会绝对不同于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竞技体育方面的报道并非报道的全部。而人性和残疾人运动后面自强不息的故事应该成为报道的重要内容。
杨冉冉:比赛的精彩程度和观众的参与热情都超出了我的预想。赛场上运动员努力拼搏,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和残奥会纪录;赛场下观众将最热情的掌声献给运动员,当你看到“鸟巢”里九万观众一起做“人浪”的热烈气氛,怎能不感动?
主持人:采访中你们见到过很多人和事,有没有让你们印象深刻的?
郑莉:听到这个问题,最先想到的是在采访轮椅网球比赛时遇到的一个美国家庭。这一家5口都是一位名叫尼克·泰勒的美国网球运动员的助威团。本来打算采访他们,结果反倒被他们围住问长问短:北京旅游景点有多少?历史有多长?特色小吃有哪些……当我离去时,网球运动员的父亲主动提出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当相机快门按下的那一刻,我们之间没有了肤色、国籍的不同,也没有了健全人与残疾人的界限。
李元浩:北京残奥会上,每一天都有诸多令人感动和铭记的瞬间。不过,让我最受感动的还是9月8日现场观看中国脑瘫足球队对阵俄罗斯队的比赛。在实力强大的俄罗斯队面前,中国队全场比赛处于劣势,但他们一直拼搏到了最后一刻。虽然中国队最终以0比6告负,但在现场所有人的眼中,这是中国足球最受尊重的一场失败。中国队的小伙子们,是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昂首离去的。
孙喜保: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就是田径运动员李强,他因为视力造成的失误错失了进入决赛的机会,但是他说他会取得好成绩的,他有信心做到这一点。
杨冉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运动员的自信与微笑,他们在胜利时会流泪,但失败时却毫不沮丧;他们并不介意自己的身体残疾,他们自始至终地微笑,坦然地向人们表达喜悦和激动,享受着体育运动和比赛带给他们的快乐。关于残奥会的竞技
主持人:很多看了残奥会比赛的人回来都说,没想到残奥会这么好看。你们觉得残奥会与健全人的比赛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哪些项目让你们也着了迷?
李元浩:“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在看了残奥会的比赛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在过去的11个比赛日中,北京残奥会的赛场上无数次引爆激情,被刷新的世界纪录竟然接近400项。我个人最喜欢脑瘫足球和游泳比赛。当我在“水立方”看到残疾人运动员脱下运动服,在一池碧水中用残缺的身体去一次次征服世界纪录的时候,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感受。
孙喜保:其实我也觉得许多残疾人运动项目都非常精彩,这里的竞争一点都不比健全人的差。我最喜欢的两个项目是五人制足球和击剑。特别是有中国队参加的五人制足球赛,虽然他们的眼睛看不见,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一个人就能过掉所有的对手,他们太神了,也很帅。
郑莉:12天来,我渐渐觉得采访残奥会是一件很享受的事,因为这里的比赛有着别样的精彩。比如硬地滚球,第一次到比赛场,发现运动员全部为深度脑瘫。程度稍轻的尚且可以用佝偻的手臂,靠身体的摆动将球抛出,而那些根本不能行动,连摆动头部都很难的运动员,则只能依靠绑在头上的一根小棍子和辅助人员协助将球发出。我由衷地说:“他们太棒了!”
杨冉冉:因为身体的不便,残疾人运动员要在训练和比赛中克服更多的困难。而观众的感悟和感动也会更多一些。我很喜欢轮椅橄榄球的比赛,你很难想象那样一场充满激情的橄榄球比赛是高位截瘫的残疾人运动员在轮椅上完成的,他们用激烈的“碰撞”释放着激情,用快速的“移动”和灵活的“转身”展示着技巧,用娴熟的“配合”和互相鼓励诠释着团队精神。
主持人:这么说,残奥会的竞技气氛同样浓烈?
孙喜保:这一点无须置疑。我在采访中国坐式排球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媒体班车的司机,他只能偶尔抽点空看一眼比赛,经常问记者赛况,当我们告诉他,中国女排又赢了,他总是情不自禁地大喊一声“打得好”,然后还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们笑一笑……
郑莉:是的。在残奥会赛场,我看到的观众热情更加高涨。16日观看最后一场残奥会脑瘫足球比赛,大雨突至,许多观众就站在雨里继续为运动员加油助威。邻坐的一位已经参加了44年奥运会报道的德国体育记者告诉我:“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是最棒的,特别是残奥会,我从没见到过那么多热情的观众,我很感动。”
主持人:为什么中国残奥代表团这次能取得让人瞠目的成绩?
李元浩:我觉得应该有这几方面的原因:主场作战的中国代表团做了精心的准备,长期系统的训练迎来了成绩的丰收;北京残奥会拥有一流的比赛场馆和良好的运行组织,为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创造了条件;一系列高科技装备催生了众多好成绩的诞生。
孙喜保:我们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最重要的还要归功于我们的举国体制。例如我们的轮椅击剑运动员从2002年开始就努力训练,一天都要七八个小时,而中国香港代表团几乎所有的运动员必须上学或者工作,他们每天只能抽出一点时间训练,训练水平自然难以保证。关于赛事组织
主持人:残奥会的场馆基本上都是奥运会的场馆,这些场馆是否满足残奥会的赛事要求?
杨冉冉:北京残奥会场馆无障碍设施齐备,为残疾人提供了最贴心的服务。可以说残奥会场馆的无障碍设施经受住了考验,很好地完成了各项比赛任务。
孙喜保:我觉得许多场馆从一开始修建和改造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了残奥会的运行特点,所有的无障碍设施也都修建得很完善,这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许。
郑莉:应该说残奥会场馆的无障碍设施是很完备的。
李元浩:我觉得用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的话来评价非常贴切:“北京残奥会无与伦比。”
主持人:残奥会有很多特殊的要求,第一次举办残奥会的北京在满足这些要求上做得怎么样?
孙喜保:举办残奥会对一个城市来讲,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交通。残奥会期间不仅沿用了奥运会期间的交通限行措施,还增加了残疾人的专用出租车辆和公交车辆,尽最大可能满足残疾人出行问题。这一点非常好。
杨冉冉:北京的城市无障碍设施和交通更具人性化。
郑莉:众所周知,北京为了准备残奥会,投入了大量资金改造场馆、增设城市无障碍通道,购买无障碍交通车辆,在地铁站还有轮椅升降机。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
主持人:中国残疾人事业总体看来起步较晚,很多人认为本届残奥会将对中国残疾人事业有一个大的推动。你们怎么看?
孙喜保: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开始将尊重和关心的眼光投向残疾人。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杨冉冉:北京残奥会的举办是国家第一次以举国之力全面关注残疾人群体。公众观念在进步,逐步解决了残疾人的后顾之忧,健全人和残疾人正在相互融合。
李元浩: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推动。无论是残疾人组织体系建设、残疾人教育和就业、残疾人社会保障,还是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全社会“爱残助残”良好风气的进一步完善,都通过本届残奥会的举办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主持人:残奥也是各国残疾人工作的展示,外国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郑莉:我觉得最应该学习的是“心灵上的无障碍”。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法国田径教练曾经告诉我,在他们的国家里,残疾人运动除了康复作用外,更多的是能够给残疾人带来心灵上的放松与愉悦。
孙喜保:我在采访轮椅篮球时得知,中国运动员的轮椅经常出问题,主要是因为在球队里没有专门的技师,坏了后他们只能去专门的维修站修理。而在发达国家,因为经费充足,维修和保养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和他们相比,我们在很多细节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主持人:通过残奥会,你对残疾人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健全人应该如何与之相处?
李元浩:本届残奥会期间,有一个理念一直在被强调:“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心灵关怀,真正实现残疾人和健全人之间的‘无差别’。”这,正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正在克服自身困难,尽力融入社会;健全人更应该张开双臂,借助残奥会这个契机,为残疾人融入社会积极创造条件。
郑莉:平等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残疾人可能在肢体上有残缺,但在许多能力上并不比健全人差,甚至更强。希望健全人摒弃悲天悯人的心态,平和地对待残疾人。
孙喜保:首先一定要平等相处;其次还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让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自己走出家门,走进社会。
杨冉冉:每位残疾人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当我们还在为他们的不幸扼腕叹惜的时候,他们却已经扬帆启航。作为健全人,要学会尊重残疾人朋友,要更好地理解他们,关心和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