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撰文 新快报记者 刘勇
全运会男足(U20)参赛球员属于1989年—1990年年龄组。该年龄组的球员肩负着中国足球冲击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重担。如今,全运会男足(U20)比赛鸣金,中国足球人才储备的真实情况也初露端倪。
星光难觅五味杂陈
这届全运会男足比赛一个很明显特点就是有中超经验的球员很少,有名气的球员更少,上海广东两队整队有的只是中甲联赛经验。
回顾4年前第十届全运会,最终获得前三名的辽鲁沪三强合计有48名球员在中超联赛中注册,其中不乏周海滨、冯潇霆、陈涛等新星,他们当时已经是联赛中的主力并曾经有过代表国家队的比赛经验。
再看看前几届国奥队,早一些的有当年健力宝青年队的四小天鹅以及早早成名的孙继海,晚一些则有2001年十强赛上表现出色的安琦、曲波等球员。
如此类比,不难发现本届全运会男足(U20)确实缺少知名球员,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虚报年龄、以大打小等招数在以往国内青年足球比赛屡见不鲜,前些年所涌现的一些“年少得志”球员,谁都不敢对他们的参赛年龄真实性打包票。诚然,谁也不能保证这一届全运会就完全杜绝了虚报年龄、以大打小这些恶习,同时这也不能成为本届全运会缺少知名球员的理由。
综观本届参赛各队。上海、广东、北京、湖北四队均是注重整体打法,球员能力平均,特点突出的球员很少;山东、浙江、天津、辽宁等队球员身体素质出众,脚法略显粗糙。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这意味着肩负冲击2012年伦敦奥运的中国国奥队选材面更为狭窄,前景更为险峻。
体制拷问梯队培养
全运会足球赛是检阅各地足球后备力量的重要平台,但除辽宁、山东、广东、北京、湖北等地外,一些参赛队的球员更多还是靠“从外省引进”,甚至是“雇佣军”。
在全运会的圈子,“雇佣军”有个相当文雅的叫法“交流”。早两年,辽宁与山东方面就已达成了协议,由辽宁省“交流”11名球员(主要来自乙级球队大连毅腾队——记者注)到山东队,而且交流到山东队的球员绝大部分是毅腾队的主力球员。
实在难以明白的是,山东鲁能足校素以培养后备力量而闻名全国足坛,后备人才济济,山东全运队为何还要“舍近求远”去借将?唯一的解释就是当地相关主管部门实在太功利了。
除“交流”外,全运会足球更多就是“从外省引进”了。就本届全运会而言,从预赛到决赛阶段,到处都有辽宁籍的球员,如湖南队、陕西队、重庆队、浙江队、山东队。
“从外省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足球人才流动,促进了引进球员地区的足球水平提高,但“从外省引进”的弊端是严重打击甚至是挫伤了当地本土足球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和热情,梯队培养也未能从实质推动当地足球的繁荣发展,更有甚的是在一些地方“梯队培养”根本就是白纸一张。
辽足底蕴压沪粤京
上海、广东、北京等队的组队模式在本届全运会独树一帜,球员绝大部分来自本地,只有少数几名球员从小就已从外省引进。这与山东、重庆、浙江等队的组队模式大相径庭。沪粤京三队队员长期在一起集训备战,技术风格统一,配合默契,技战术打法成型,比赛技术含量明显要高于其他参赛各队。
可以说,沪粤京三地用事实向外界证明:注重本地足球后备人才的挖掘以及培养,未必会比“外省引进”和“雇佣军”差,而且能更有效地推动本地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足球运动的发展。
尽管辽宁队在本届全运会未能跻身决赛,但必须承认的是辽宁队在U20年龄组的人才储备稳居全国各地之首。譬如辽宁省体校转让了重庆几乎一整支梯队,让重庆方面拥有一支真正意义的U20梯队;沈阳市足校下面的小队转让给了陕西队;大连实德队卖给了浙江队一部分小球员,撑起了浙江队的后备血脉;还有就是金德队送给了湖南队,金德队石笑天、任航、王飞等几名U20年龄组的球员也已经出现在中超赛场。
沪粤京等地需要正视差距,在后备力量底蕴方面要逊色于辽宁和山东(山东足校的后备力量也是藏龙卧虎——记者注)。
声音
“时代不同,很难衡量这届全运会和上届全运会足球比赛水平的高低。但是就人员构成来说,上届全运会代表队里,有很多是当时在中超就能够打上主力的球员,而本届全运会代表队里最好的球员只能够在中甲球队里打上主力,从这个角度上分析,中国足球后备力量的水平在下降。”
——辽宁省体育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梁殿乙
链接
足球苗子流失严重
2004年底、2005年初,中国足协在清远组织了1989和1990年龄段冬训营,当时统计全国的总人数在1400人左右。
2006年底、2007年初,1989—1990年龄段球员人数降到了1000人,而在2008年全国U19青年联赛时,人数降到了720人。
短短4年间,1989、1990年龄段,有接近50%的球员流失。而在这两个年龄段中,1990年龄段的国内注册球员只有可怜的182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