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岁的日记写满长长的思考;十六岁的眼睛飘出绿色的旋律;十六岁的太阳会把未来照耀……”如同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主题歌所唱的那样,16岁是一个充满梦幻和憧憬的年纪。不过,在16岁的郑达伦心里,自己却并没有太多机会去好好享受这个“花季”——作为中国少年队和上海队的主力前锋,他正随上海队在济南征战第十一届全运会男足U16(16岁以下)比赛。
今天,本届全运会男足U16比赛结束了小组最后一轮的角逐,山东队、陕西队、浙江队、上海队等球队顺利晋级8强,比赛竞争渐趋激烈。然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却深刻地感觉到,虽然全运会增设青少年组足球比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对于足球后备力量的培养,但国内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全运会增加青少年足球比赛意义太浅。要让这些孩子通过几年时间就在接下来的奥运会中有什么突破,还是有些晚了。”曾多年担任上海队教练的国内足球名宿王后军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
成绩压力“干扰”良好初衷
3比1击败陕西队,主场作战的山东队在本届全运会男足U16 比赛中以小组赛两连胜的战绩顺利晋级8强。不过,在场边观战的山东队总教练殷铁生对于球队的表现却不是十分满意:“队员们非常投入,但没有发挥到最好,在场上还是显得有些紧张。”此前带队未能在主场实现男足U20比赛的全运会“三连冠”,让殷铁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时刻承受着成绩上的压力,想必是参加此次比赛的所有教练和队员们都不得不面对的情况。本来,中国足协在本届全运会中增设足球青少年组比赛(男子U16和女子U18)的初衷,是为了以全运会“杠杆”来推动各省市对于青少年足球发展的重视。然而,在现实的成绩压力面前,促进国内青少年足球发展的良好愿望却受到了“干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准备此次全运会的男足比赛,参赛各队都下了很大力气,有的甚至是不惜血本。如山东队早在大半年前就开始召集省内甚至是国内各地的适龄精英,并组织了长期的集训和比赛。目前的队伍集合了来自鲁能足校和青岛中能、青岛海利丰等球队的优秀队员;由于本省的U16年龄组人员不足,陕西队甚至整体买进了实力不俗的长春亚泰三队;而上海队更是在本次比赛期间派出了10余人的后勤队伍,以全力保障球队争取好成绩……
“说实话,现在队员和教练的压力都很大。本来这个年龄段的队员正需要进一步打磨技术,提高综合能力,但比赛和成绩的压力使得队员们难以放松,更别说锻炼提高了。”在今天的小组赛比赛现场,一名正带队在场边进行热身的教练告诉记者。
青少年足球发展思路还需改变
近年来,随着中国足球的全面下滑,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问题被越来越多的提起。为了加强足球后备力量建设,中国足协在今年初制定了一系列计划,包括开展多级别青少年联赛、足球进校园以及全运会增设青少年组等。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措施的落实情况并不乐观,而国内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在今天山东队和陕西队的比赛现场,无论是山东队总教练殷铁生还是督战的陕西足管中心主任张继学,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球队参加本次比赛的目标就是“拿牌”。在竞技比赛中争取好成绩无可厚非,但在国内青少年足球培养急需宽松环境的时候,过度追求成绩无疑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以U16年龄段为例,除了参加本次比赛的11支队伍的200多人,国内这个年龄段的其余球员已经为数不多。据悉,全上海符合这个年龄段的注册球员总共只有128人……
对于国内青少年足球培养的发展思路,不少足球元老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职业联赛以后,把培养人才的任务全交给市场,步子有些太快了,也不符合国情。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专业体制与市场体制相结合。”王后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而曾经担任中国足协联赛部主任多年的郎效农则认为,抓青少年足球建设不能急功近利,“正视差距,认真实干才是正途”;目前担任北京理工大学队总教练的金志扬,则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足球进校园”的模式,力求通过体教结合,探索出一条培养中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新路……
其实,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本不应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能让青少年在轻松的氛围中享受足球所带来的乐趣,才能吸引更多的孩子加入到足球运动中来,真正改善足球后备力量建设。让喜欢足球的青少年同样能享受“花样年华”,但愿不再是一个奢望!
(本报济南10月20日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