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熟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大多是因为许海峰石破天惊的那枚金牌。但1980年的普莱西德湖冬奥会,才是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突破性的“第一步”。
相比于夏季奥运会上的高歌猛进,中国走过冬奥会的脚步更显筚路蓝缕——前三届未有奖牌,前八届没能进入奖牌榜前十。第九次参赛终于突破至奖牌榜第七,这第九次便是眼下的温哥华。
中国冬奥30年,有着自己突破的轨迹。迄今,中国选手夺得的44枚冬奥奖牌中,短道速滑贡献了24枚;如果看金牌,9枚之中,短道更占到7枚之多。从奖牌到金牌,从一枚到数枚,短道速滑成为中国冬奥突破之旅的主轴。在这条主轴之外,有实力取得奖牌的项目渐渐增加,本届冬奥会之前,中国的奖牌点集中在两到三个项目上,直到温哥华,首次突破至5个项目。
中国冰雪运动的开展,地域的制约因素首当其冲;而冰雪运动的装备投入,无形中也抬高了参与的门槛。以此观照中国的冰雪运动,黑龙江、吉林和解放军选手组成了中国冬奥军团的阵容,这也是中国冰雪运动的全部家底。雪上项目占冬奥会奖牌数的三分之二,但囿于地域和经济条件所限,很多小项中国选手还无人涉足。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中国冰雪运动的“精兵战略”能够在冬奥会上放射今日的光彩,更显难能可贵。
正是在并不厚实的基础上,中国已跻身冬奥会前十;正是靠着自己的拼搏与突破,中国冰雪健儿赢得了掌声与关注。从温哥华望向未来,冬奥会带来的启示中,也许还蕴含着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新思路与新动力。
温哥华不是终点,突破的足迹中,中国冰雪运动应在比冬奥会更宽广的舞台上去审视发展的轨迹,收获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