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学增 10年来,哈尔滨曾一次正式提出申办冬奥会,结果未能进入候选城市;之后又曾两次放弃申办冬奥会机会,原因是时机尚未成熟。虎年岁首,温哥华冬奥会的热播,再次燃起冰城人申办冬奥会的渴望。
如果要以打分方式评价这届冬奥会的话,可以打出85分的高分。看着这届冬奥会顺水顺风,办得如此圆满成功,顿生我省何时获得冬奥会承办权想法。那么,我省申办冬奥会还要走多远呢?
减少巨额投入 少花钱多办事
温哥华在申办冬奥会路上,也曾遇到诸多险阻。
事实上,在时任温哥华市市长的苏利文决定批准温哥华市旅游局申办冬奥会时,支持率并不高,这一度还成了温哥华申办冬奥会的障碍。
一些市民投反对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举办1976年奥运会,加拿大的另一城市蒙特利尔实际花费了24亿美元,超出预算20倍。特别是体育中心的建设投资,超出了预算6倍,亏损金额达10%以上。为此,蒙特利尔不得不在奥运会结束后,增设了一种奥运特别税,直到30年后的2006年11月,这笔债才得以还清。
蒙特利尔奥运会后,温哥华也曾有过申办奥运会的想法。1996年,温哥华旅游局提出了这样的想法,但考虑到蒙特利尔的前车之鉴,温哥华市政府否决了这项动议。举办冬奥会,需要兴建大量多余的附属设施,譬如旅馆等。
但在1997年,当温哥华旅游局再度提出举办冬奥会的设想时,温哥华市政府却采纳了这项提议。之所以接受这项提议,就是考虑到举办冬奥会已经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而且,如果能把二三月份的旅游也拉动得同七八月份一样好的话,温哥华的财政收入会相当可观。
在决定举办冬奥会前,温哥华市政府就与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卑诗省政府签订了协议,尽管名义上为温哥华举办冬奥会,但如果费用超支,联邦政府和省政府将接手超支的部分。
尽管有上级政府兜底,温哥华市政府也并不想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因而在筹备期间一直考虑着冬奥会结束后的再利用问题。如速滑馆的修建,其费用就是由列治文区政府自筹的。该地区一直希望能和冬奥会发生联系,而且该地区有个赌场,于是,用赌场的盈利去修建速滑馆便成了现实。这个速滑馆在冬奥会结束后,将会被改造成该地区的会议中心。
实际上,本届冬奥会新建的场馆几乎都不是专门为办赛而建的。像新建的新闻中心,就是未来的会展中心,冰壶馆将在冬奥会结束后改造成一个社区活动中心。而这些都是本来必须要建的。此外,温哥华市政府没有在场馆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金。
建设奥运村的实际费用确实在10亿加元左右,但这笔钱并不是由政府出资,而是通过招标,由一家基金会在运作。这个基金会一共筹集了25亿加元,而建奥运村只花费了其中的10亿加元,更何况这些公寓是可以销售出去的。目前的奥运村仅有1000多套公寓,而奥运村这个项目,未来的建设规模将达到5000套左右,收益会是巨大的,奥运村肯定是会赚钱的。
据了解,本届冬奥会得到的赞助费超过了16亿加元,政府几乎不需要再花额外的钱来运作。更何况组委会还可以通过销售门票和纪念品等方式盈利。本届冬奥会的上座率极高,纪念品的销售非常可观,在新闻中心旁边的冬奥会特许经营店门前,几乎每天都排着长队,而温哥华大街上市民时兴配戴的大红手套、围巾和帽子等纪念品,更是热销到断货。
正因为如此,部分温哥华市民对冬奥会的态度也从最开始的不信任不支持,演变到现在的踊跃参与全情投入。经济上的盈利只是一方面,举办冬奥会对一个国家凝聚力的增强同样有好处,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度过金融危机,还能让世界更加关注加拿大。
不“重冰轻雪” “重雪也不轻冰”
说到要申办冬奥会,有人便会说我们冰上场馆功能如何齐全,在中国排第几,在世界排第几,云云。其实申办冬奥会,国际奥委会看重的还是雪上设施和功能,大体联亦如此,在哈尔滨筹办大冬会期间,几次考察重点关注的还是帽儿山滑雪场和亚布力滑雪场。
冬奥会流行一种说法:得雪上者得天下。在温哥华冬奥会的设项中,冰上项目有3大项:滑冰(含速滑、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共计5个分项28个小项;雪上项目有4大项:滑雪、冬季两项、雪车、雪橇,共计10个分项58个小项。雪上项目的小项总数比冰上项目的两倍还多,雪上项目才是冬奥会的金牌大户。
如果冬奥会只有冰上项目,那么上海、广州等南方大城市也能承办。上海体育馆曾经搭建1200平方米的冰面舞台演出迪斯尼冰舞,更不用提在建的设施先进的东方体育中心,中国人在冰上项目的竞争中越来越有话语权。但上海、广州等城市没有雪山,整个中国目前都拿不出一条可以满足冬奥会高山滑雪这类长距离雪上项目的优质雪道,这是自然条件问题。
高水平的滑雪场是申办冬奥会最大砝码。曾有人提出“由哈尔滨申办冬奥会改为以亚布力名义申办冬奥会”,意在突出滑雪场的作用。
温哥华冬奥会组委会将较多资金投在赛普瑞斯山和惠斯勒两个滑雪胜地,并使其成为此届冬奥会的场馆的“代表作”,而市区内的几个滑冰馆基本上是老场馆,只新建了一座新滑冰馆,用意可见一斑。
不靠短期突击 而靠长期积累
加拿大曾举办过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和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不缺组织大型体育盛会的经验。加拿大在上届冬奥会金牌榜上位列第五,是世界冰雪运动的强国,不缺冬季运动的社会基础。加拿大是世界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的国家,不缺承办冬奥会的资金。在这里举办一届冬季奥运会,筹备事宜应当不必事事都从头来。
也就是说,温哥华在提出申办冬奥会之前,已做了大量基础工作而厚积薄发。 仅以举行开幕式的哥伦比亚体育馆来说,兴建于1986年,办过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不计其数。这里很多比赛和训练场馆是现成的,惟有列治文椭圆形滑冰馆是新建项目。还有,赛普瑞斯山滑雪场和惠斯勒滑雪场均是老字号,经过多年完善已达到世界水平。
由此可见,衡量冬奥会申办者是否“准备好了”,不仅要看近期的准备工作,还要看长期以来体育事业发达程度。在公众体育习惯和社会体育传统方面,加拿大人早就做好了准备。他们希望利用办赛事促进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唯独不必借办奥运来提高公民的体育意识。
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各种形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无论是作为东道主,还是其他形式的参与,都应当借鉴温哥华带来的启示:最重要的准备一定不是靠短期突击,而是靠长期积累。
窃以为,我们要成功申办一届冬奥会,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打好基础,创造规模,这样才能水到渠成。
温哥华冬奥会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并付之行动。心动不如行动。
(本报温哥华3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