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运会上破纪录的李延熙到了多哈连决赛都未进
出征多哈颗粒无收,中国田径队在本次田径室内世锦赛中铩羽而归。中国队小将集体发挥失常,成为中国田径队惨败的主要原因。国内比赛像条龙,国外比赛变成虫,除刘翔外,中国田径似乎不断遭遇这个尴尬问题。问题背后,症结在哪儿?
重视不够
在全运会上打破尘封28年的全国纪录,三级跳远小将李延熙在本次室内世锦赛前,曾被认为是中国田径的新希望,甚至有媒体评价,他将在未来取代刘翔,成为中国田径新的领军人物。然而到了多哈,平日轻松就能跳到17米的他,却只跳出16.54米,以0.01米的差距与决赛无缘。
“来多哈前根本没好好练。”红着脸,走下赛场的李延熙告诉记者。原来全运会结束后,李延熙休息调整了很长一段时间,状态一落千丈。一方面因为全运会取得好成绩,各种社会活动多了起来;另一方面,考虑到其身体情况,教练“开恩”,给李延熙减少了训练量,结果使他大失水准。“回去先总结,再苦练。这次算是个教训。”临走,李延熙这样表示。
去年底的新一届田径国家队的冬训动员大会上,田管中心主任杜兆才明确提出,新周期的任务是要在巩固成绩、稳定全运会的水平之上再有新提高,但全运会后运动员成绩大起大落的表现依然存在。在不少中国运动员心目中,全运会的分量,要远重于各种世界级比赛。若不改变这种思想,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现象,将不会消失。
临阵怯场
出征多哈,由80后甚至90后组成的中国田径队是支年轻的队伍,其中不少队员都是第一次参加如此高级别的国际大赛。
造成中国田径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表现平平的原因,最直接的一点是:他们都不习惯灯光太耀眼、观众太热情的大舞台。田径项目的国际比赛,尤其是在欧洲举办的赛事,都能吸引不少现场观众,而在国内举行的田径比赛,除非是像全运会那场“刘翔复出”的大赛,否则少有现场观众,中国的田径运动员也都习惯了安静的比赛场地。
而极少参加国际大赛的中国田径运动员,在国内比来比去都是那几个对手,一段时期内前三名就在那几人之间“换手”,国内赛场上有人可能一出场就毫无悬念地拿到冠军,到了国外高手云集的赛场上,很容易一下子紧张得找不到状态。
预赛早早出局,问及原因,一些年轻小将表示,第一次接触这么多高手。一看别人的成绩比自己好上一大截,就没了底气,“甚至有点脚软。”临阵怯场、心理素质差,也成为不少年轻队员发挥失常的原因。
从未出国进行比赛,时差影响外加水土不服,这样的状态来到赛场,又怎能比出正常状态?而这种“看不得大场面”的心理障碍不消除,中国田径在国际赛场上难有亮点。对中国田径来说,也许“走出去”比“请进来”更重要。
特派记者厉苒苒(本报多哈今日电)
作者:厉苒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