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中国足球 > 中甲联赛 > 八方评论

新华日报:“市场”还是“举国” 这是个问题

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10年07月29日09:45

  因为欠薪引发的“0比10”惨案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新闻,南京有有成了中国体育职业化历史上尴尬的“吃螃蟹者”。既然是吃螃蟹,自然前无古人,但有有之后是否后无来者,谁又敢打包票?

  发生在有有身上的怪现状,直接原因是投资商资金链的断裂,间接原因是职业联赛的惨淡经营,但最深层的原因其实还是中国体育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瓶颈。

  中国体育的职业化开始于1994年的足球甲A联赛,但数年辉煌之后则是丑闻迭爆、一地鸡毛。随后,CBA篮球联赛成了体育联赛市场化的大旗,中国篮球前掌门人李元伟一度甚至主动挑起足球和篮球到底谁是“中国第一运动”之争,CBA联赛蒸蒸日上的势头就是他的底气所在。然而,这两年CBA联赛却乱象丛生,大有步足球联赛后尘的可能。至于排球联赛、乒超、羽超、围甲、象甲从商业经营上都还难成气候。这些项目特点各异,但共同点是联赛的发展越来越受制于体制因素。

  “北京奥运会之后……”这是很多对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充满期待的人常说的一句话,听起来很像整整一代人在儿时憧憬的美好愿景:“等到了2000年……”现实中,我们对于未来的很多期待在2000年都已经变成了现实,但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则不然。

  既然是改革,就势必要伴随着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的调整和洗牌,需要既得利益者的理解、支持甚至是让步和牺牲。然而,北京奥运会过去两年了,人们期待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到来,体育界有些人反倒对“举国体制”越来越痴迷。采访中,常有人津津乐道:“专业体育时代,大家都只拿几十块钱,不一样能够拿亚洲冠军、世界冠军?足球不搞职业化,不也出了容志行、古广明……”

  于是乎,“国进民退”在体育界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在本该让渡于市场的领域,主管部门的手反而越伸越长,优质的资源越来越多地被集中到了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下属机构手中——中国联赛的整体资源都掌握在并不投入资金的各个协会手中,这些资源往往都打包卖给其它公司经营,协会则对俱乐部自主经营范围做了严格的限制,比如,乒超和CBA球场最好位置的广告牌归协会所有,乒超明星肖像使用权归乒协等等,留给俱乐部开发的范围非常有限。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得知,无论是乒超还是CBA俱乐部,都抱怨过协会的这种做法,他们告诉记者,如果换一种方式经营,给俱乐部松松绑,俱乐部完全可以减少亏损,甚至实现盈利。

  只有在“举国体制”之下,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才能最大程度地占有各种资源。但它的代价却是:坐拥优质资源的联赛,不赚钱甚至举步维艰,“伪职业化”本质暴露无遗。而政企不分、官办不分离的体制主导下的职业联赛,就成了权力寻租的最好场所,再加上监督机制缺位的大背景,类似南勇这样身兼裁判员、运动员最终锒铛入狱的现象就绝非偶然了。

  说到底,在目前的评价体系当中,联赛的经营状况并不是主管部门最关心的话题。记者接触到的体育人尤其是高层官员中,不乏有识之士大力呼吁要“建立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在考核体育工作时要把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竞赛、体育保障等指标做通盘考虑,但现实却依然是金牌至上、成绩至上。

  一个让人无奈的事实是:如果联赛能够服务于全运会、奥运会、国家队,那么发展就会比较顺利;一旦在主管部门的眼中联赛影响了后者,那么牺牲联赛大概就没商量了。谁都知道CBA联赛转会有多难,但不久前江苏南钢用当打主力韩硕和两名八一队的女队员交换,如此典型的非职业行为操作起来却出奇顺利。去年体育总局优秀干部评比,足协和篮协掌门人韦迪和信兰成赫然在列,以至于一支CBA四强俱乐部的投资人调侃说,看来,“谁打垮了职业化,谁就是体制内的优秀干部……”

  在这样的大背景当中,有有的命运就不足为奇了。体育界“市场力量”和“举国体制”两种理念之间的此消彼涨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尘埃落定之前,有有俱乐部很可能不会是独立的个案,这绝非危言耸听。  本报记者 孙庆

  

(责任编辑:史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