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体育
阿迪达斯搜狐体育 > 中国足球 > 中超|中超联赛 > 中超|中超联赛|2010中超联赛第19轮 > 中超热点

明知不赚钱为何还烧钱-房产商砸钱国内足球内幕

来源:宝安日报
2010年08月19日14:33

  地产巨头恒大集团1亿元买断广州足球队、一场比赛赢球奖金100万元以上、人均伙食费每天200元、两架包机携球迷赴客场看球……

  中国足球走上职业化道路16年来,一直因“非职业”“伪职业”而饱受诟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俱乐部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至今没有一家能够实现赢利。那么,明知足球不赚钱,房地产企业为何还要趋之若鹜?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背后的玄机到底何在?

  畸形现象

  地产企业强势“砸钱”

  中国足坛逆势“繁荣”

  350万美元“天价”引进巴西射手穆里奇,引进“铁帅”李章洙、引进重量级球员郑智、孙祥、郜林……广州恒大在2010赛季的奢华亮相,无异于给处于休克边缘的中国职业足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放眼中国足坛,以恒大、建业、陕西、绿城等多家俱乐部为代表的“房地产足球”已经成为一道炫目的风景。自去年底司法机关在足坛掀起反腐风暴以来,中国职业足球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不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呈现一派超乎往常的繁华景象,而背后的推手正是众多房地产企业。

  独领风骚者,当属恒大地产集团。今年3月,恒大集团高调接手因打假球被降级的广州足球俱乐部,随即大肆招兵买马,将目标直指中超乃至亚冠联赛,其一掷千金的豪情相当“雷人”。

  河南建业、杭州绿城、陕西中建、长春亚泰等多家有着房地产背景的俱乐部,在本赛季均加大了资金投入,不论是改善基础设施,还是加大球员引进,都让中超联赛的人气不降反升。陕西队本赛季引入赵旭日、毛剑卿、曲波、孙继海以及前国际米兰球星卡隆,背上了“中国皇马”的美誉。河南建业在去年花1.18亿元收购郑州航海体育场后,本赛季投入预算达到6000万元,以确保获得明年亚冠参赛资格。上赛季联赛亚军长春亚泰投入8000万元作为球队保障,剑指本赛季中超冠军。这一系列的大手笔,都让人们慨叹房地产企业就是“不差钱”!

  据记者统计,单就中超联赛的俱乐部,不“沾”房地产的反而是凤毛麟角。

  幕后黑手

  在足球场上烧掉的钱

  再从房地产上赚回来

  “为了中国足球,企业要尽一份社会责任”,这是不少房地产企业老总宣扬的投资足球的初衷,与以前许多国企的表态如出一辙。但众所周知,有着逐利本性的房地产企业尽管财大气粗,但绝不会傻到去做赔本的买卖。

  “房地产企业投资足球肯定是赚钱的,表面上从俱乐部中赚钱不可能,但间接效益非常大。”资深足球记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尹波认为,房地产企业看中的是足球的广告效应,尽管中国足球名声很臭,但房地产公司不在乎,也不怕挨骂,只要能提高知名度,只要房地产主业还有巨大的利润空间,投资足球绝对是划算的买卖,毕竟一年几千万的投入对于广告费本就高昂的房地产企业来说算不了什么。

  业内人士指出,“房地产足球”最成功的范例当属当年的大连万达,在投资足球的五六年间,万达从一个大连本地的房地产企业蜕变为全国知名品牌,地产项目目前已扩张到全国多个城市,杭州绿城集团亦是如此,“从足球上投下钱,再从房地产上赚回来。”

  “通过足球实现企业赢利才是房地产公司介入足球真正的动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清早认为,足球关注度高、具有爆炸性传播特征,这和房产公司为了炒作房子、追求短期轰动效应的营销模式十分吻合,所以房地产企业愿意借助足球来搞营销,“这从根本上还是一种投机心理,其长期效应如何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业内专家表示,房地产企业之所以有实力投资足球,这与其在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中形成的“暴利”特性有关。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房价一路高歌猛进,房地产商们都赚得脑满肠肥。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华指出:“国际上房地产业的利润率一般在5%上下,我国工业品制造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也在这个范围,而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在30%以上,完全是暴利行业。”因此,有人感叹:“有实力玩得起中国足球的,除了国企也就只有房地产企业了。”

  利弊之辩

  是历史进步,还是加剧泡沫

  “房地产足球”的强势存在,对中国足球到底是福音还是警钟?将促进中国职业足球市场的繁荣,还是会加剧原本已经足够多的泡沫?

  北京理工大学男足教练金志扬便对“恒大模式”羡慕不已,他说,中国足球需求更多的实力雄厚的企业来支持。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尹波认为,中国足球从“国企足球”发展到“房地产足球”是一个历史进步,毕竟国有企业退出足球市场是大势所趋,有民营房地产企业愿意“接盘”是一件好事。

  不过,批评者则指出,房地产企业重金投资足球有三大弊端值得警惕:动机不纯,追求短期广告效应,达到目的后可能抽身而退;房地产本身是一个泡沫巨大的行业,其泡沫效应可能会转移到足球领域;不熟悉职业足球发展规律,缺乏职业意识和规范,缺乏专业人才。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正是中国足球的低潮期,按照常理投资方应该收缩资金,挤压泡沫,帮助中国足球回归理性重建秩序,但房地产企业却大肆砸钱,不仅有悖足球发展规律,也抬高了足球俱乐部运行成本,加剧足球俱乐部的“贫富差距”,会让其他领域有投资足球意向的民营企业望而却步。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从职业联赛发展规律来看,一个职业联赛要保持健康发展,可以亏损,但俱乐部必须从市场上挣到70%的钱,如果长期低于这个标准,俱乐部一定会出问题。目前,一个中超俱乐部一年的成本至少四五千万元,而赢利能力又十分底下,相比之下泡沫过多,长期来看存在风险。

  ◎评论

  房地产足球

  暗藏三危机

  关于房地产为什么这么“青睐”中国足球的问题,在记者的调查里已有表述。但一个充斥着房地产商的联赛,必须面对、也很难回答至少三个问题。

  第一,如何规避风险?中国的房地产业和银行息息相关,资金链条一断,多么庞大的企业帝国顿时灰飞烟灭。那时候的足球怎么办,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假设遭遇危机,房地产商破产的破产,紧缩的紧缩,联赛俱乐部必然被抛弃。

  第二,如何完善进入制度?从记者的调查中发现,房地产投资足球的资本,往往是从当地城市各方面的“照顾”中来的。一旦项目完成,“照顾”结束,他们的热情还在否,难不成俱乐部要随着地产商的开发而到处流浪?

  第三,如何避免默契?中国足球的假赌黑现象严重,已让国人深恶痛绝。但在一个行业内的投资者,显然会有更多的沟通,更多的利益交换和妥协。他们如何能确保自己的清白,确保拉帮结派现象不会发生?

  不可否认的是,职业联赛是一种商业游戏,投资者需要追逐利润。但一个成熟的联赛,绝对不是投资者任意游戏的天堂,而是规则制约下的游戏。换句话说,不是谁想来就来,谁想走就走,谁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

  但中国足球恰恰不搭理这个。从国企足球,到房地产足球,背后有一个隐藏的共同现象:中国足球发展毫无规划,也毫无约束力;一窝蜂地上马,一窝蜂地圈地,一窝蜂地肆无忌惮,一窝蜂地拔腿走人,然后剩下一个越来越糟糕的中国足球。

  ■本版文字均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龙火)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体育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