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准”不是“天平”
文/赵青
笔者参与的拙作《由武术的最新定义引发的思考—兼论“立身中正”的内涵》 (见《武魂》 2010年第3期),就“立身中正”并非专指形体而言、更注重的是对思维意识与行为方式的修炼谈了一己浅见拙识。笔者以为,之所以有人把“立身中正”解释为“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要形成一条垂直线”,与有人把“立如平准”之“平准”解释成“天平”不无关系。因此,很有必要就“平准”不是“天平”试作辨析。
“立如平准”源自王宗岳《太极拳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句,而把“平准”释为“天平”之说则首见杨氏传抄老谱《太极平准腰顶解》:“两手即平之左右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见沈寿点校考释之《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7月版)。此说出自何人与何时笔者无从考证,但经查阅:《太极拳势图解》(许禹生著,被誉为杨氏太极拳第一专著,京城印书局1921年版)、《太极拳术》(陈微明著,因载有杨澄甫口授《太极拳术十要》而影响巨大,中华书局1925年版)、《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著,被拳界认为是杨氏太极拳的权威巨著,文光印务馆1931年版),都没有把“平准”释为“天平”,由此来推断,把“平准”释为“天平”之说,应是1931年之后才出现的。
“天平”之说有悖王宗岳“立如平准”之本意。辨析如下:
“立如平准”属于比喻修辞方式。众所周知,使用比喻修辞方式的前提,是必须用人们已经熟知的事物去直观、形象地表达所要说明的事物。那么,“天平”这一外来计量器具,是否能被王宗岳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人们所熟知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据专家考证,“王宗岳,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山西绛州人”、“晚年曾在河南洛阳、开封社馆教书、授拳。”(《中国武术人名辞典》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也就是说,王宗岳是生活在二百多年前那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农业社会时代,那时的中国尚处在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社会。在民间,传统文化尚未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冲击。封建的农业社会,人们用以交易的主要商品无非是粮、盐、柴、茶,交易时所用的称重计量器具是传统的衡器——秤,用以交易珍贵药材、金银珠宝的称重计量器具是被称为戥子的小秤。秤的计量单位是斤(旧制16两为1斤)、两、钱、分等。我们从《太极拳论》“察四两拨千斤”句,即可以认定王宗岳所熟知的是传统的秤,并非“天平”。至于外来的计量器具“天平”,时至今日仍被视为精密仪器,或用于实验室测量物体质量,或在学校当做教学器具,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上不接触它。莫说清代康、乾年间的国人不可能熟知“天平”这一“洋物件”,就是今天的人们也未必能有多少人熟知“天平”为何物件,而“秤”则世人皆知。既然两百多年前“天平”绝非大众所熟知的计量器具,那么王宗岳也就不可能用它来比喻太极拳的理法。由此推论,“平准”不是“天平”。
当然,“天平”与“秤”都是运用了杠杆原理的计量器具。但“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器具,它的计量单位是克(g),因它的两个托盘与刀口(支点)的距离相等(主力臂等于动力臂),所以只能通过调整当作质量标准的砝码使之与待测物的质量相等时横梁才能平衡,不存在小力控制大力的问题。如果把“天平”的工作原理应用到太极拳技击实践即出现以下情况:当有外力作用己身时,己必须用与外力相等的力作用与对方,才能维持自身的平衡。这就违背了太极拳以小力化解或控制大力的法则,导致“非顶即抗”的弊病。此即王宗岳所言之:“双重之病未悟耳!”而“秤”的平衡,则既不改变待测物的重量,也不改变“权”(秤砣)的重量,只要移动“权”在“衡”(秤杆)上的位置(改变动力臂长)即可实现。正是这一原理才有了“秤砣虽小压千斤”的说法,才引伸出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奥妙。太极拳《八法秘诀》:“採劲意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轻移只四两,千斤也可称。若问理何在?杠杆原理存。”就生动地阐述了“秤”的杠杆原理在太极拳技击的运用。由此推理,太极拳理是以“秤”来预示的,不可能用“天平”来预示。此亦“平准”非“天平”之依据。
那么何谓“平准”呢?还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答案。《史记》:“大司农属有平准丞令者,以均天下郡国转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贵贱相权输,归于京都,故命曰平准。”可见“平准”一词古已有之,原指汉代专门负责“权衡万物,平准其价”的政府职能机构和专职官员,与“天平”毫无关联。因为“平准”的职能是调控市场,平衡余缺,稳定物价,保证农产品有序流通,所以“平准”一词不仅被汉代人所熟知,并且历代相传。直至解放初期,我的故乡塞外呼和浩特地区的农民(大多是晋、冀、陕的移民后裔)还用“平准”一词。那时,呼和浩特地区的农民把卖给政府粮食叫做“平粜”,把从政府买救济粮叫做“平籴”,把由政府确定的粮价叫做“平准价”。或许我们现在所讲的“平价”一词就是由“平准价”演变而来。这就足以证明,“平准”一词是农业社会的人们所熟知的。因而王宗岳采用“立如平准”比喻太极拳理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以上所言,亦是“平准”不是“天平”之依据。
综上所述,把“平准”解释为“天平”之说有悖王宗岳“立如平准”的本意。而王宗岳之所以用“平准”阐述太极拳原理,是因为他那个时代的人熟知“平准”有调控市场、平衡余缺、稳定物价的职能。而“平准”的这些职能完全可以用来喻示太极拳修炼就必须是心意驾驭形体的修炼;是内外结合的因势而变、时时把握和保持周身平衡的修炼;是心、气、形完整合一,稳定重心,八面支撑的修炼。或言之,“立如平准”涵盖了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只有确立靠心意调控周身的阴阳平衡,用以稳定自身重心的思维意识,才能舍己从人的以柔弱胜刚强,才能制人而不受制于人。而太极拳修炼的这一主要特点,无论是用“天平”的构造原理,还是用“天平”的工作原理都难以谕示。所以说,“平准”不是“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