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华
按照上海民间风俗,夏至必须吃咸蛋,才能避免“疰夏”。所谓“疰夏”,就是倦怠嗜卧和低热多汗等“夏季综合征”。炎炎夏日,上海球员作风不过硬和体能不足的缺陷毕露,容易出现发挥失常和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毛病。
上海足球的“夏季综合征”是个有点历史的话题,单靠多吃几个咸鸭蛋显然无法解决问题。昔日申花球员绝大部分是上海球员,被认为存在骄娇二气,在炎热天打不了硬仗。如今申花不断引进北方球员实施嫁接改良,球队比赛风格日趋硬朗,为何还是绕不开“夏季综合征”的纠缠?
作为申花历史上最优秀的本土中场发动机,对夏季战役感同身受的申思,从未认同“夏季综合征”的影响,他直言当时申花之所以被大连压制成为“千年老二”,说白了还是自身的综合实力不足,和天气炎热、拼劲不足、作风不硬等没有任何关系。
“夏季综合征”让申花最为受伤的一次,是老佩特执教的2001赛季。那一年申花在上半程高歌猛进顺风顺水,但主力队员受伤、替补实力不足、中卫位置没人和教练缺乏变通等实力缺陷,直接导致此前创下7连胜的申花,在残酷的夏季战役遭遇耻辱六连败。
申花历史上最惨痛的“夏季综合征”,最终引发了俱乐部的洗牌和重组。不过,当时的教练、队员还是管理层,都认为源头出在球队实力的硬伤,而这种硬伤恰恰是由俱乐部投资不足直接引发。在当时担任球队队长的申思看来,如果俱乐部当年能有稍大投入、能在中后卫这个短板补强,那么申花就能避免历史上最惨痛的“夏季战役”。
这个世界没有如果,重组后的申花采取不断引进北方和海外球员的模式,但除了2003年以超额投入铸就夺冠基础外,其余赛季球队并未打开“夏季综合征”的问号。究其原因,这多少和申花风格转换引发的“矫枉过正”密切相关。
老申花时代球队踢技术足球,特别当初申思、祁宏和吴承瑛组成的左路铁三角,在中国足坛是罕见的纯技术流派。总体来说,更会控球、传球、配合和掌握球权的技术型球队,在炎热夏季消耗体能更少,更容易在夏季战役中出成绩。
然而,随着申花战术风格的日益粗放化,球队更多是以体力见长的蓝领工人,这种注重力量和冲击的战术,势必会随着气候炎热和赛程密集大打折扣。老布去年执教申花在上半程屡创神奇却在下半程接连输球,原因无外乎如此。
当然,除了球队实力和风格流派外,俱乐部的投入也是球队能否打好夏季战役的关键。申花在第一循环往往表现不俗,容易引起对手的重点研究,俱乐部只有在夏季补强阵容,才能巩固领先优势。从最近几年来看,俱乐部不愿在二次转会有所投入,也直接放大了球队的“夏季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