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一种本能,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充满价值,比如见证某种历史时刻,或者成为某个历史节点的关键人物,至少也可以成为一个见证者和亲历者。
眼下关于万达的回归,就充斥了这样的理想化猜测。而只有对中国足球能够从全局出发,结合了历史、体制、现状乃至横向比较,并且充分考虑到其中的复杂性进行综合考量,才有希望得出相对客观的判断。
一、第二次握手
历史总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奇特结合,王健林的归来也不例外。
从2000年拂袖而去到今天的体面复出,王健林对中国足球的特殊情感应该是一个必然元素。毕竟这个曾经的军人、区机关的干部、房地产商人从始至终都对足球一往情深。在他心里足球始终占据着相当的地位,即便在他为了扩充自己的事业每年都在天上飞行超过400个小时,中国足球也没有完全从他的视野里消失。
王健林和中国足球二次握手的主观原因在我看来还有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个人地位的提升。虽然在福布斯排行榜上,王健林现在还没有一览众山小,可是中国经济界似乎早已有一个共识,一旦万达上市,王健林必为中国首富。
王健林的名片上总共有几个头衔,从上到下依次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万达集团董事长。人们曾经半开玩笑地问过他到底最喜欢哪个称谓?他认真地回答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是他的最爱。虚荣也好,善心也罢,王健林在2010年登上了慈善排行榜的第一位。他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指出,除了成为中超冠名赞助商是商业合作之外,他这次与中国足协全面合作的其他部分都可看成是公益行为。
第三个促使王健林回归的原因应该还有个人的其他考虑。比如作为民营企业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声望,可以提高企业的安全系数,在中国现阶段,这样的选择也是聪明之举,无可厚非。而足球,特别是中国足球虽然“民愤极大”,却情系亿万国人。一旦在这个领域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可以设想王健林和万达的公众形象将会被提升到怎样的一种高度。
而最后一个万达归来的原因,站在王健林的角度是偶然,站在中国足球的角度却是必然,那就是来自高层的重视。
2008年北京奥运会曾被形容为“无与伦比”,但也隐藏着中国体育的深深遗憾和失落。三大球成绩惨淡,特别是足球更沦为国际笑柄,与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全不匹配。2009年刮起的扫赌反黑打假风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顺理成章地展开。作为曾经深度介入中国足球的投资人,王健林此时听到了来自上层的召唤。
万达和王健林的足球热情就这样被点燃了。
从2010年初开始,王健林就在内部启动了自己的足球计划。和各界专业人士密切接触,反复探讨,给高层领导的汇报和建议,以及对中国足球的具体资助,一步步紧锣密鼓,又不事声张。直到今年年初他出现在中国足球座谈会时,外界才始有察觉,其时,这个时候万达的计划早已经勾勒出了基本轮廓。
二、万达计划的玄机
摆在我们面前的万达计划内容丰富,从国家队到联赛,再到青少年培养,从聘请名帅到提高裁判待遇,从男足到女足,几乎涵盖了中国足球的所有领域。“3+N”合作的期限也预示了今后继续合作,乃至不断加大投入的种种可能。
但如何解读万达的这个计划,我们还应该从解读王健林的心态入手。
哪怕是豪情万丈,纵然是富可敌国,即便是胸有成竹,面对着当前复杂而困顿的中国足球,王健林还是表现出了少有的谨慎。在三年之后跟进一个“N”的概念,表面可以理解为给未来留出空间,但也可以被理解为给自己抽身离去留下了伏笔。
几乎凋零的青少年足球,功能繁复的足协,壁垒森森的其他部门(比如教育、地方体育局等),再加上未来的不可预知,精明干练如王健林怎能不知其中的困难、艰辛和厉害关系。
就算也许如外界猜测,当初他确有全面介入中国足球的设想,也会在这样的考量之中不断变通。所以,他处处强调中国足协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他小心翼翼地诠释自己的回归和资助。他更是非常聪明而合理地提出了未来继续合作的两大硬性指标:一是联赛观众上座率的明显增长,二是青少年足球人口的大幅度提升。
接下来该是蔡振华和韦迪们来交出答卷了。
提高裁判待遇,这是个皆大欢喜的改变。按照王健林的原话,即便不能实现高薪养廉,至少也给了中国足协管理好裁判队伍一个最稳定的保障。根据这个计划,裁判们的单场收入达到一万元,再加上年终的评比和奖励,一个优秀裁判一年的执法收入有望达到普通企业高管的水平。
资助青少年出国培训,更是解了中国足协的燃眉之急。韦迪上任以来,多次提出成规模输送青少年球员赴海外特别是欧洲发展的计划。但第一苦于手中没钱,第二受制于诸多海内外政策牵绊,始终无法有效地落实。现在有了万达的强力介入,这个计划看起来终于有了极大的成功的可能性。也许有人会质疑这又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行为,但从中国足球的现状出发,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计划如果真的能稳步、切实地推行,中国足球必将在未来较短的时间里看到一些改变和进步,把它放在整个中国足球振兴方略当中考察,它的意义更加不容忽视。那些走出去的孩子再不济也要好过当年大清帝国送出去的百名幼童。
万达计划的周全之处还在于他们把国内青少年的发展也一并包括其中。竖起青少年全国性比赛的大旗,实际上是给中国足协未来的工作框定了方向。而究竟能有多少孩子重新成为中国足球的真正基石,那就不是万达所能完成的工作了。
至于女足,这是这个计划最后补充进来的内容,同时也再次加强了计划的完善程度。对于生存状态极端恶劣的中国女足来说,这当然是一笔救急的资金,而对于出手阔绰的王健林而言,这就像是点缀在蛋糕上的一枚红樱桃,看上去很美。还是那句话,钱不是问题。
三、体制已非当务之急
王健林用三年五亿的一笔投入,真正准备撬动的还不是以上的这些。他用这笔资金首先向主管者提出了极为严苛的两个问题。
联赛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回暖?足球如何在青少年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要想实现联赛上座率的提升,仅仅靠恒大的巨额投入,引入孔卡这样的真正世界级的外援是很难确保的。那可能是短时间内的火爆,却不能提供内在的足够动力。
过往十多年,职业联赛因为假赌黑伤害球迷已到彻骨,联赛的整体形象持续滑坡,基本的信誉早就丢失殆尽。
扭转局面只能是长期保持赛场的纯洁、不断提升球队的竞争力、全面提升中超的口碑。这些只靠足协的决心当然不够,更考验足协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及他们面对新局面不断改革进步的智慧和行动。
当然,如果真的能够实现长期不间断的监管,联赛的环境有望保持清洁,本赛季已经进行的比赛可做例证。而俱乐部经过了十多年的摸索,他们积累起的经验也确实为联赛的回暖提供了可靠支撑。这些或许会让足协的管理者不至于回答王健林的问题时那么没有底气。
而青少年足球的普及,才是王健林的撒手锏!
职业联赛建立以来,过去在计划体制内形成的少体校、体工队模式已经被彻底摒弃。曾经红火一时的足球学校因为盈利和自身生存的压力原因,根本就不能成为中国足球兴盛的基石。而学校也因为应试教育的变态压力早就死死地把足球关在了门外。中国青少年球员的注册人数从本世纪初的两万多人持续萎缩到去年的区区三千人,在日本足球68万注册青少年球员的比衬之下寒酸到了极点。
现状已然令人绝望,体制壁垒更把中国足球困在了十八层地狱。
中国足协根本无法解决中国足球存在的这些问题,这的确是蔡振华和韦迪们的难言之隐。
让学校重新接纳足球靠足协,甚至靠国家体育总局几乎毫无希望,没有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所谓的校园足球不过是个美丽的谎言。
业余足球体系更是全面瘫痪。倒退三十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至少还有一些实力不俗的企业队,还有活跃在联赛里的军队足球,还有一些乐于把足球当做校园文化的大学足球。他们不仅是整个足球生态的重要组成,更是人才流动的必要环节。少年不得志的吴群力可以在广州工人队重新获得国家队的召唤,大连造船厂这样的队伍还可以成为很多退役球员理想的归宿。
此时,有些理想主义者还在大谈中国足球不变革机制就是死路一条,实际上完全是背离了眼下的国情,试图用热情代替计划,用理想蒙蔽出路。所以,与其脱离实际地高谈阔论,不如面对现实,探寻真正的出路。
四、改革何时能到来?
有道是解铃还需系铃人。时下中国足球的唯一出路还在高层的真正重视。两年多来,从胡锦涛到习近平,从刘延东到刘鹏,我们已经听到了很多关于振兴中国足球的声音。现在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把这种重视和关切变成可行的计划和措施。
成立一个高层主导的中国足球改革振兴领导小组看起来势在必行。刘延东在万达携手中国足协的活动上再次强调,中国足球的崛起需要全社会更多力量和资源的介入。
让我们设想一下:一个由体育总局、教育部门、企业部门、总工会、妇联、共青团中央、公安部门等多群体联合建立的领导机构,在高层的协调之下,才有希望让足球走进学校、走进厂矿、走进机关、走向社会。在职业联赛的引领下,在以企业联赛为龙头的业余足球的包裹下,在校园足球的支撑下,中国足球的新体系才能慢慢形成。
只有到了那个时候,王健林所希望看到的足球人口的大幅度提升才会变成现实。而我们将看到的是,不仅王健林乐于留下,还会有更多的王健林涌进中国足球。
热爱足球是孩子们的天性,热爱足球是工人们的本能,热爱足球是中国人的共性。中国足球从来不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现在有了自上而下的关注,有了自下而上的呼应,春天就将不再是个童话。而当足球再次在中国大地呼啸的时候,改革的机遇才能真正来临。王健林,是否也作此观呢?
最后,我们几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健林和万达的归来,现在不会,未来看也不会彻底改革中国足球的机制。但,他和他所带来的五亿资金却可以成为一个撬动改革的杠杆,如果中国足球把握住了这次机遇,则完全可能是引发改革的一个关键的起步。
倘如是,王健林功德无量,中国足球幸甚,幸之大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