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昨天的这场决赛,是继2005年利物浦、米兰激战伊斯坦布尔之后,欧冠最精彩的一场决赛。英国人赛前调侃说,“两队德国人将在120分钟比赛中打成0比0,然后在数小时的点球大战后仍然难分高下。”事实却是德国人打出了一场模范决赛,攻防转换的速度、射门次数之多和犯规次数之少,都堪称翘楚,无论从技战术还是体育道德风尚的层面均无懈可击。
最新的笑话说,德国人上次如此成群结队地来到伦敦,还是坐在轰炸机上。和平年代,这场决赛向全球展示的不只是德国足球的实力,德国总理默克尔放下政务亲临温布利,就是期望足球能够成为这个国家软实力的一个缩影。虽然德国球迷在伦敦闹出了不少事端,至少拜仁和多特蒙德没有让她失望。
但是,在温布利球场举行日耳曼秀的风光背后,德甲实在算不上赢家。虽然俱乐部人才不断的青训体系、量入为出的经营方式和热情的球迷——多特蒙德球迷申请决赛球票的人次多达50.26万,而该市的人口一共只有58.8万而已——让其他联赛的球迷艳羡不已,但同样要看到的是,在这场决赛过后,多特蒙德将变得满目疮痍。格策已经确定去拜仁,莱万多夫斯基也快了,此外,京多安、罗伊斯、斯文·本德、库巴、格罗斯克罗伊茨、苏博蒂奇、皮什切克、胡梅尔斯、施梅尔策等一批主力也成为欧洲豪门的引援焦点,尤其是格策、莱万和罗伊斯这三大主力离开,很可能形成骨牌效应,这一届多特蒙德就此分崩离析,决非危言耸听。
这是多么滑稽的现实!晋级欧冠决赛的甜蜜,最后居然成了多特蒙德的毒药。虽然卖出主力球员可以收到足够的金钱回报,但如此透支球队未来的做法,不是任何一支欧洲豪门球队愿意做的──前两年还在连夺德甲冠军的黄黑军团,受发展平台所限,很可能却要无奈为之。冠军之后是“抄家”,类似的经历在不莱梅、斯图加特、勒沃库森、汉堡和多特蒙德身上一再上演,作为背后推手的拜仁脸上却挂着冷漠的微笑。
平心而论,像格策去拜仁这样的转会案例,其实可算是三赢的选择——拜仁得到心仪的球员,多特蒙德获得符合甚至超出球员身价的大笔资金,格策则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毕竟,去拜仁意味着更多的欧战机会、国家队队友和冠军。唯一的问题在于,从长期影响来看,拜仁的这些议价优势是通过对德甲对手的长期“压迫”积累而来,而这些优势在转会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反过来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国内球员,进一步加大这种优势。对于拜仁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良性循环,但对于德甲来说则恰恰相反。今年夺冠明年保级、一年出售一核心的故事一再上演,让拜仁之外的德甲球队很难形成可持续发展,更别提在欧战中的集团优势了。
决赛之前,有球迷作出过极尽精辟简洁的预测:“拜仁赢则德国赢,多特赢才是德甲赢。”拜仁此番夺冠,势必使得联赛资源进一步向巴伐利亚聚拢,威斯特法伦则被继续边缘化。德甲成为马太效应最好的脚注。克洛普说,拜仁就像007中的“坏人”。确切地说,拜仁像一部最后10分钟被剪掉的007电影中的“坏人”,克洛普和邦德一样(他打这个比方大概就是为了自诩外形出色吧),没有最后逆转的机会。拜仁输掉决赛,还能卷土重来,多特要想逆袭,对不起,列入下一个十五年、二十年规划。
克洛普长得不像任何一任007,倒有几分像英国摇滚乐队Pulp的主唱Jarvis Cocker。许是相由心生,出格的个性与肢体工作竟也颇为相似,此君在球场边对着裁判指手画脚的样子,每每令人想起在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上擅自跳上台大扭其臀的Jarvis。但是,嚣张“摇滚”如克洛普,在决赛前也表现出一反常态的悲观,他称这场决赛是球队“唯一的机会”,还打比方说,“很多人以前在攀登珠峰时,也许在距离峰顶只有10米时,他们被迫转身下山。但至少,他们努力了。”
克洛普早就猜到了结局。昨天的决赛上,两队德国人合力向全世界奉献了紧张到令人大脑缺氧的精彩比赛,而在决赛之后,真正的缺氧却轮到了多特蒙德,乃至极尽荣光的德甲自己。
如果德甲是一家登山协会,拜仁掌管着登山器具,还有所有的氧气瓶。正所谓,登珠峰易,蹬拜仁难。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