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嘉晖
昨天,本报刊发副总编辑谢奕的署名文章《有顶层设计 宜从长计议致蔡振华副局长的一封公开信》(简称《公开信》),被国内各大网站、论坛、微博、微信转载,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新一轮关于中国足球路在何方的大讨论。各方网友的“神吐槽”将体制之变、体教之争以及政绩考核和急功近利等尖锐矛盾摆上桌面,推上风口浪尖。
拨乱反正以正视听
选择这样的时机刊发此文,可以说是在中国足球再陷彷徨,国家体育总局立下军令状重新进行方针制订、方向选择的十字路口,找准了中国足球再度启动缔造“中国梦”的契机,无疑是对中国竞技体育、职业体育、足球运动的全新解构。正因为此,才引发业界和民间的强烈反响。
在国足陷入低潮之际,对中国足球的嬉笑怒骂充斥其间,真正专业、辩证、论证充分、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拨乱反正以正视听的言论格外珍贵。正因为此,《公开信》一经刊发,就在球迷当中引发强烈反响,这至少说明还有很多人关注中国足球。
观点引发强烈共鸣
记者发现,《公开信》引发公众对中国足球的思考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制制约足球发展,体育和教育脱节搞不好足球,政绩工程和急功近利是足球振兴的大忌。总结搞好中国足球的道路,就是:足球进校园,健康还童年;足协去行政化,让足球回归市场;青训不以成绩论英雄,30年太短不争朝夕。
不管欧美足球的兴盛还是日本足球的崛起,都是建立在遵循足球职业化、市场化规律的基础之上的。捆着、搂着、抱着,都不是搞好中国足球的途径。
在《公开信》中,本报记者提到的“足球文化”引发强烈共鸣。这是一个颇具分量的词汇,在市场化的冲击下,足球文化已经渐渐被淡忘,但要想振兴中国足球,绝对绕不开文化这道坎。
关于体教结合的观点,《公开信》的观点同样深深为人称道。在中国,“校园足球”的理念已经提了好多年,但体教结合还是走进了“死胡同”。此症结不除,中国足球不兴是小事,青少年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才是大事。
如果中国能有世界级的青训和球迷基础,中国足球何尝不能闯荡世界?
一网打尽
@Da大橙子:正解!看到这文章我才觉得我的想法还是幼稚的。制订人才选拔机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真正的源头还是顶层设计!
@吾:我顶作者,中国足球不能急功近利,必须从校园足球抓起,从青少年足球抓起,必须有教育部和国务院的参与。那些说风凉话的于事无补。
@鹏:足球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日本人不浮夸,不走形式,而是默默从基层开始,从小培养,所以20年了,可以和欧美强队抗衡。而中国呢?外表光鲜,其实外强中干。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