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怪象剖析——双计分
每到全运会,怪事总会层出不穷。全运双计分制度自然是其中的罪魁之一,而这些选手也被称为“交流选手”或者是“协议选手”。体育总局的初衷是希望促进体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保护各省市运动队,但这样的制度却成了追求金牌的一种手段。为了追求金牌,他们屡屡利用规则漏洞,也让全运赛场出现了诸多的怪现象。
在双计分制度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军地双计分,另一种是协议双计分。协议双计分选手一旦获得奖牌,现代表单位与原注册单位各得奖牌和积分的50%。而军地双计分中,解放军选手获得的奖牌则两次计分。这些规则都有不同的漏洞,被不少代表团钻了空子,全运赛场上屡屡出现假摔、退赛等怪现象。
十运会柔道赛场的假摔事件,将军地双计分制度推向了火山口。辽宁队交换到解放军队的闫思睿和辽宁队的奥运冠军孙福明在决赛中相遇。按照全运计分规则,如果孙福明获胜,只有辽宁有金牌,而若闫思睿获胜,双方各得一块金牌。在这样的制度下,最终孙福明假摔,而辽宁和解放军如愿各自收获一枚金牌。
正是这次事件,让体育总局更改规则,希望堵死这样的漏洞,如果解放军选手与其原输送单位选手在冠亚军决赛相遇,前者不采取双计分办法。但这样的改变只能作用于只有两名运动员或者两个运动队时,在田径、短道速滑、游泳等项目上并不适用,假打假赛弃权等现象仍然层出不穷。
在十二届冬运会就出现了“假赛”的一幕,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的比赛中,包括名将梁文豪在内的三名长春选手无意超越领先的解放军选手宋伟龙,最终宋伟龙毫无悬念夺金。而宋伟龙是解放军与吉林省双计分的运动员,也就是说他的这枚金牌,为解放军和吉林两队各贡献了一枚金牌。
军地双计分是历史遗留问题,解放军队没有自己系统的后备队伍,所以人才主要依靠各地方队输送。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文件,解放军队可以双计分的运动员多达800人。
协议计分原本是体育总局希望能带动落后省份的一些项目,制定的规则,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走了形。协议计分让全运会形成了巨大的转会市场,不过与一些职业联赛一年一次的转会不同,全运转会市场四年才完成一次。各代表团对运动员进行“买卖交易”,“交流”选手也就成了夺取金牌的捷径。
一些整体实力不强,但个别项目有争金实力的代表团,在全运会上自然要和东道主进行一下“协议”,这样可以在一些打分和记点项目上,获得东道主的优势。这样夺金的希望大增,可以确保有0.5枚金牌,总比无缘金牌要强,双方也就实现了“双赢”。十一运会上,山东在篮球、体操、短道速滑、击剑、曲棍球等项目上与国内各省市进行人才交流,这些交流选手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山东如愿获得全运会金牌榜第一。
当然还有一些资金不足的西部省份,要想发展体育必须要有大笔资金。这些省份愿意把自己有实力的运动员交流到其他代表队,而这些接受省份自然要给西部省份一些“好处”。十一运上,贵州的邹市明转身一变就成了贵州和上海联合培养的“交流选手”,江西的吴静钰也变成了江西和江苏的“交流选手”。
十一运中体育总局加强了身份的审核,但协议计分的运动员仍然有715人,占全部参赛人数的6%。尽管人数上并不算多,但他们对最终的金牌走势却影响很大,毕竟协议计分的选手多是有实力争夺奖牌甚至是金牌的选手。十二运中体育总局希望继续加强管制,从之前的提前一年注册,改为提前四年注册,但实际的疯狂转会并没有被遏制。
在这个转会市场上很多项目的交流并没有被曝光,进入人们视野最多的要数职业化程度更高的篮球。巴特尔是全运会上最炙手可热的转会明星,十运会他代表北京参赛,十一运就以超高身价代表东道主山东,而十二运他的东家换成了辽宁,有报道称他的出场费高达340万。除了巴特尔,山东还从辽宁获得了杨鸣、谷立业、刘相韬三员猛将,有了这些强援的加盟,最终山东获得了亚军。
全运会上的“交流选手”花样甚多,除了一些个别球员交流,全运会上还有一些团体交流。十一运上,辽宁和山东就实现了多个项目的协议交流。在排球项目上,山东向辽宁男女排共输送了7名一线主力队员,而辽宁也输送给山东一堆沙排冠军组合,双方自然实现了强强联合。
此外,2010年八一队用两名女篮队员陈丽莎和张晓妮,交换得到了江苏男篮后卫韩硕。这样一男换两女的方式也是中国体坛首次出现,这自然是全运双计分的“魅力”,他们都将代表新东家征战全运会。
如今各省市体育局和解放军队都围绕着金牌战略,军地双计分和协议双计分都为他们实现自身的利益充当着“保护伞”,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在这样的规则下做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双计分是体育总局妥协各方利益所产生,而这也是金牌战略下的怪现象。金牌战略一日不除,这样的怪现象仍然会发生。(搜狐体育 陈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