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着利物浦、尤文图斯等豪门闯荡经历的新援西索科昨晚在虹口登场后,球迷们很容易发现,绿地申花的防守立马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高水平外援的加入,对一支球队的帮助显而易见。
中超不差钱
除他之外,登巴巴、保利尼奥、C罗国家队队友鲁本、37岁的巴萨名将古德约翰森,包括传言中的罗比尼奥、吉安……一个个名头响当当的世界级球星最近扎堆涌现在了中国球迷的眼前。越来越多的天价外援背后,预示着中超联赛正在经历着成立十年来的“黄金时代”。
2014年,中超公司的整体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成为职业化以来收益最高的一个赛季,赞助商的数量也突破了10家,赞助金额的年年看涨,也反映了中超品牌价值的稳步提升。今年的上座率达到场均18571人,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十,球市的火爆跟大牌外援的到来有着直接的关系。
通过一个赛季的成功运营,中超每家俱乐部得到的分红,由2013年的570万元涨至去年的1000万元。俱乐部分红的增加,是因为中超公司净利润大幅提升,2013年净利润不过是1.19亿元,去年已猛增至2.7亿元。一系列的数据直观表现了中超正在步入一个“金元期”,再乘着足球改革的东风,其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青训不可丢
但是,值得警醒的是,繁荣的背后也伴随着许多隐患。资本力量的涌入,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进退失据的局面。职业俱乐部运营当中有一条“51%定律”,即俱乐部的球员薪资和转会费,不能超过上赛季总收入的51%,这样才算一家健康发展的俱乐部,而依照当前中超这样一个大肆引援的力度,许多球队都远远超出了这条警戒线。“军备竞赛”可以刺激球市,可在短期内提高球队水平,同时也会造成球员市场通货膨胀、青训被忽略、俱乐部文化建设缺失等隐患。
俱乐部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时,决不能忽略俱乐部经营和足球运动本身的客观规律,中超联赛和各家俱乐部要有意识地树立自己的独立品牌文化,不要成为资本市场角力的牺牲品,避免甲A时代悲剧重新上演。
实习生 陈翰韬
本报记者 关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