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届农心辛拉面杯世界职业团体赛在15至18日进行了第一阶段较量。这种由中、日、韩各派五人轮流打擂台形式的快棋赛制其实从1991年起就有了,1991至1992年冠名为SBS杯,1992至1997年称真露杯,1999年至今称农心杯,我国媒体1991年起统称其为三国擂台赛。在已结束的8期三国擂台赛(第3届农心杯属第9期三国擂台赛)上韩国8连冠,这无疑是一个神话,也是各获4个亚军的中、日棋手的一大耻辱。 韩国人为何这么强?数据藏珍奇,奥秘在数字。我们用数据来解读8期擂台赛的奥秘。 胜局8届擂台赛共下108局棋。中、日、韩各有14、18、14人出阵,各下65、68、83盘棋,胜负局数各25:40、28:40、55:28。天,韩国棋手赢55局棋比中、日加起来的53盘胜局还多!个人胜局最多前十强:徐奉洙17:3,李昌镐13:4,曹薰铉9:3,依田纪基8:6,刘昌赫7:6,曹大元6:6,常昊5:3,宫泽吾朗5:3,林海峰4:3,俞斌4:5。十强里中、日、韩各占3、3、4强,但韩国人独占前三甲;韩国徐奉洙赢的17局棋等于日本3强的17盘胜局,多于中国3强的15局赢棋。我国顶尖棋手聂卫平2:4,马晓春1:7,惨呆了,中、日棋手真是输得无颜见江东父老。 胜率中、日、韩总胜率各38%、41%、66%,个人胜率够50%的各3、7、9人。个人胜率前十强:徐奉洙85%,李昌镐76%,曹薰铉75%,崔哲瀚75%,常昊62%,宫泽62%,睦镇硕60%,陈临新60%,依田57%,林海峰57%。十强里中、日、韩各占2、3、5席,中、日合计的5席才等于韩国5席,韩国人的单兵作战能力远强于中、日棋手。 连胜中、日、韩两连胜者各5、3、9人次,三连胜各3、0、3人次,四连胜各0、1、2人次,五连胜仅日本依田,九连胜仅徐奉洙。 赢家8届比赛有2届是提前结束的,且都由徐奉洙充当了“魔鬼终结者”,徐奉洙在上述胜局、胜率、连胜榜均居首位,徐奉洙无疑是该棋战最大的赢家,绝对的“擂台赛之王”! 原因1991至1992年共产生5个个人世界冠军,日本棋手夺下4个,日本还包办1989至1994年6届亚洲杯快棋赛金杯,我国马晓春抢下1995年产生的3个世界冠军中的2个,此时间里中、日棋手的实力和状态决不在韩国人之下,但中、日仍难挽三国擂台赛的颓势。何故? 20世纪50年代后,韩国是个赌棋之风比中、日更盛行的国家,赌棋最讲心理战,新手和怪招尤其是快棋制胜的一大法宝,显然,从小就循规蹈矩的中日棋手心理素质和创新功夫不及有赌棋传统的韩国人,这方面从上世纪末起表现得尤其明显。至于修心养性,到日本留学几年的赵南哲、曹薰铉等已“偷了师”,并授予同胞,韩国人在纹枰边的定力和控制力不会逊于中日棋手。擂台赛是每方限时60分钟,之后1分钟读秒的快棋,为此韩国在1992年至1997年举办了赛制与三国擂台赛相仿的国内SBS杯赛,霸王战从去年起也改为擂台赛制的棋战,韩国人内战大肆练兵,外战自然得心应手;中、日无擂台赛那种形式和用时制的快棋战,亚洲杯则是30秒一步,中日棋手对擂台赛始终不是很适应。擂台赛说到底是个体实力起决定性的,李昌镐、曹薰铉、刘昌赫从1996年起联袂横扫七大世界赛,在三国擂台赛这项国际赛上捧杯当是“小菜一碟。” 反击三国擂台赛是个人主义的比赛,也是擂台赛制英雄的棋战,要不怎么都解释不了夺世界冠军比徐奉洙还多的马晓春、武宫、依田甚至刘昌赫在擂台赛的表现远不及徐奉洙。因韩国人一家独大,擂台赛在三国的影响力已日渐式微,一直出资的韩国赞助商为了提高比赛的活力,该考虑加大奖金额,将用时制改为中、日棋手习惯的那种用时制。或者,中日将国内部分快棋赛改为三国擂台赛的用时制和打擂台形式,那样,中、日棋手才有机会发动对韩国人的“帝国反击战”吧。 (围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