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收获的理由总是可笑的。所以,当辽宁有关方面宣布李金羽、张玉宁这对组合属“非卖品”时,旁观者立即笑了———辽宁方面放弃了一次资本积累的绝好机会。 辽宁足球之所以球星辈出,与其丰富的人才资源及一套紧凑的培养输送体系密切相关。在市场里,这种状况理应给辽宁足球带来丰厚的资本回报。但是,他们绝少允许当打之年的球星转会,绝少利用转会市场获得财富建立更紧凑的人才培养体系。 算一笔账:转会李金羽、张玉宁,获益在2000万元以上,这笔资本足以培养十几个李金羽、张玉宁,如此这般,辽宁足球当然可以迅速致富。但实际情况是,辽宁足球俱乐部至今仍在为生存苦苦挣扎。辽足俱乐部董事长曹国俊曾经坦言,辽足基本上是勉力支撑———一方面不能让手里的明星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还得支付明星高额的工资奖金。像2002赛季,辽足俱乐部收入约3000万元,刚够球队基本开销,培养新人当然缺乏资本。 事情很清楚,辽足俱乐部当然想利用转会市场获得资本,最近他们与上海申花、中远就一直保持着球员转会方面的热线联系。曹国俊私下里也算过,如果明年李铁正式转会至埃弗顿,获益在2000万元以上;加上队内球星的国内转会,再加广告收入,2003赛季将有超过5000万元的运作资本,足以用来为打进中超好好拼一番。可惜,来自领导层非市场的压力,迫使他们不送球员进市场。而且,领导层竟然是占据辽足20%股份的大股东,这种另类的“资本”能轻松地利用“市场原则”阻止球员转会。 由此,旁观者在笑话拒绝收获的同时,不免开始同情起辽足俱乐部———非市场力量“合理”运用市场原则,还能谈什么收获?可怕的是,像辽足俱乐部这样的情况却不是个案。发生在欧洲足坛的经济危机,其实离中国足球并不遥远。 文/李恭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