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咖啡世界的尽头,与中国咖啡冠军。

原标题:咖啡世界的尽头,与中国咖啡冠军。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做咖啡这件事,是理想职业中格外Chill的一种。

但如果你看过世界咖啡锦标赛(World Coffee Championships,简称WCC),大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想法。

这是年度最重磅,也最有看点的国际咖啡比赛,相当于咖啡界的奥林匹克,代表着业界荣誉的顶点。

主办方世界咖啡活动组织World Coffee Events,可以理解为咖啡界的“奥组委”。图源worldcoffeechampionships.

每年,只有在国家赛区中过关斩将,最终获得冠军的选手,才有资格拿到第二年世界赛的入场券,代表国家,和全球选手们同台竞技。

图源worldcoffeechampionships.

在其中任何一项赛事中夺冠,都相当于摘得了一颗业界的明珠,也算是打通了职业生涯上的难度最大的关卡之一。

很多咖啡迷都听说过杜嘉宁吧?2019年,她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冲煮大赛(WBrC),一举夺冠,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世界手冲冠军。

可以说,就像登山者想要征服珠穆朗玛,站上世界咖啡锦标赛的舞台,是全世界千千万万咖啡从业者的梦想。

中国(大陆)目前有14万左右的咖啡馆,咖啡从业者的数目更是逐渐增长。能以一场比赛,从这十几万人中杀出重围, 职业生涯可能就此改变。

图源worldcoffeechampionships.

尽管咖啡消费者人数众多,但中国精品咖啡起步时间比起欧美来说,并不算有优势。市场教育晚,比赛的引入时间也晚。

世界咖啡师大赛办到第4届时,才出现第一位大陆选手陈孝杰,并拿下第16名;世界杯测大赛办到第9届时,大陆才出现第一位选手吴凌波,遗憾止步于四分之一决赛。迄今为止,咖啡锦标赛的6项主要赛事中,仅有一项冠军纪录 (也就是杜嘉宁)

这是咖啡界的巅峰赛事,注定是昂贵与艰难的。你需要有最顶尖的技术,最名贵的豆子,最精细的磨豆机……培养出一名顶尖选手,成本可以近百万来计算。

并且,不像其他体育赛事有国家注资,许多选手是自己背上了极高的风险与成本,前去竞赛。

今天,我们想把镜头,聚焦在荣誉的背后。今年,有4位选手代表中国大陆地区参赛。我们不想谈论比赛结果,这些都是互联网上公开的数据。我们更希望把目光,聚焦在这些冠军的夺冠背后:一把闪闪发光的利刃,是如何被磨砺出来的?

注:世界咖啡锦标赛WCC,包括6大赛事,今年有4大赛事都在希腊雅典举行:世界咖啡师大赛(World Barista Championship,简称WBC),世界冲煮大赛(World Brewers Cup,简称WBrC),世界杯测大赛(World Cup Tasters Championship,简称WCTC),以及可能很多资深咖啡迷也不一定听过的土耳其咖啡大赛(Cezve Championship)。

01

准备世界赛,

像用尽全力跑一场马拉松

打一场世界顶级的咖啡比赛,像是任何一种竞技运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与精力。

除了需要深入理解业内最前沿的比赛技术,了解层出不穷的新产区、新豆种与新庄园的信息,还要时刻保持对自己技术的精进打磨——手感对冲咖啡来说,犹如篮球选手投三分球一般,需要大量高强度的练习来保持。

备赛过程,就像跑一场艰辛而漫长的马拉松。而这场马拉松,往往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

参加世界咖啡师大赛(WBC)的中国冠军选手朱金贵,在这点上更是深有体会。

对许多国内咖啡爱好者来说,朱金贵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武汉Uncle G Coffee的创始人,更多人叫他犀牛哥,也是第一批参加竞赛的咖啡师。从2013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赛龄了。

犀牛哥在2020年,第二次拿下了中国区冠军,但因为当年爆发疫情的原因,只得申请延迟参赛。

犀牛哥在2018和2020都拿下了中国区冠军,是少有的两次夺冠的选手。

熬到了2022年,他花了一年专心准备墨尔本世界赛,一切准备就绪,却在出发前意外迎来小区封控......

这意味着,一年的努力都暂时用不上了。不得已,他只好再向赛事主办方申请延期一年,从找咖啡豆开始,从头备赛。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WBC赛制:选手需要在15分钟内,分别给3位评委,各准备3杯咖啡(浓缩、奶咖、创意咖啡,每一杯的准备时间只有1分钟出头,几乎比普通咖啡店内制作流程还要更加紧张),同时还需要流畅讲解自己的作品,比如用到了什么想法、技术等。

咖啡风味、展演表现、技术,甚至展演主题是否能推动咖啡行业发展等,都是评分维度。

在这样的顶级赛事中,咖啡里几乎凝聚了业界所有最前沿的智慧。

犀牛哥的比赛过程中,用到了一项新技术叫“静电移除”:磨咖啡粉会产生静电,影响萃取,因此他在研磨后使用静电去除仪,让咖啡萃取更充分。

展演中的犀牛哥,面对评委与镜头,台词全程流畅,同时双手不停,每个步骤都非常紧凑。

在这样极度紧张的操作中,既需要强大的肌肉记忆,同时又要针对现场的意外情况,进行即时反应。

02

任何一个细节

都值得在显微镜下打磨

在这样顶尖的风味赛事竞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尽力追求极致。从选豆开始,就是无穷无尽的准备与打磨。

因为今年比赛规则,对风味的甜感非常重视,加上没法亲自到产地寻豆,犀牛哥只能远程请自己的芬兰朋友帮忙,两人线上一点点地沟通对风味的需求:

哪支豆子醇厚度更高、风味层次更丰富,用了什么处理法......芬兰朋友在哥伦比亚测试完后,把信息一一线上传达。

但一些细微的风味需求,仅靠线上交流很难传达,犀牛哥只得把需求简化: 找甜感最好、甜度层次最丰富的豆子。

最后挖到了满意的两支:厌氧日晒的尤金(Eugenioides)有极致纯粹的甜感,与同庄园的厌氧日晒苏丹汝美(Sudan Rume)甜度则更复杂,风味有清晰具象的核果调性。两支再进行拼配后,咖啡整体甜度更加饱满而丰富。

唯一的问题是,豆子产量堪称稀有。尤金今年只生产了30公斤,他拿了5公斤。

相比一支豆子,用两支咖啡拼配要耗费更多的成本,烘焙难度也更高。光是调烘焙曲线,就花掉了6锅豆子(本身产量就不大,用完了更是不可能进行更换)

确保两支豆子都没有烘焙瑕疵后,才能调整拼配比例。但难点在于,尤金这个豆种很小,爆点低,烘出来很硬,容易带来极细粉,影响萃取和风味。

豆子终于烘好,又开始无数次调整拼配的比例,最终把浓缩、奶咖浓缩的拼配比例都定下来的时候,离比赛只剩不到一个月了。

即便犀牛哥已经是业界响当当的选手 ,有一般咖啡师难以超越的丰富经验, 但为WBC备赛一年里,用他的话说,几乎就没有能松懈的一刻。

对这次世界冲煮大赛(WBrC)中国代表,业内老牌烘焙品牌乔治队长(Captain George)创始人彭近洋来说,选豆也同样是个大工程。

彭近洋今年为了打比赛,准备了3支豆子。但直到临近比赛的6月初,我们去贵阳探访时,他还在纠结最后到底要选哪支。

“毕竟希腊的海拔、天气都不一样,我会把3支豆子都带过去测一下,看哪支风味、触感最好。”

到了希腊,团队又抓紧时间把每支豆子烘了一遍,不断调整实验后,最终选择了巴拿马瓜瓜果庄园日晒瑰夏。它扛住了不同气候的考验, 甜度、复杂度都最为出色。

03

超高强度的练习

每日100+杯咖啡

如果说咖啡师大赛(WBC)和冲煮大赛(WBrC),展现的是选手从想法表达、技术运用到咖啡制作的综合实力,那世界杯测大赛(World Cup Tasters Championship,简称WCTC)考验的,则是日积月累的嘴上功夫。

在今年希腊的世界杯测大赛中,来自 北京八平方咖啡Square Of Eight(S.O.E)的首席品控师王炎,代表中国获得了 总排名第九的成绩。

杯测的比赛相比咖啡师大赛,受到的关注较少,因为在外行人看来,的确很难看懂这个比赛的难度在哪里。

每轮比赛有8组咖啡,每组3杯,其中2杯相同,1杯不同,选手需要快速辨别出风味不同的那一杯。不仅要对,而且还要快,且稳。

比赛直播时,你能看到不少国家的选手,在同一组咖啡前喝了好几轮也依然不确定,面色肉眼可见地逐渐凝重......不少过往冠军,8组里也只能答对2组3组。

图源worldcoffeechampionships.

王炎作为2022年的中国杯测冠军,今年是第一次参加世界杯测赛。顺利闯关第一轮后,第二轮用5分14秒答对了7组,位列第九,和第八名仅相差22秒。

这已是目前中国大陆选手在WCTC获得的最佳排名。

截图自worldcuptasters.org

“第九”背后,是日复一日近乎疯狂的感官练习。

王炎在咖啡行业工作了5年,1年半前加入北京S.O.E做品控,因为日常工作需要大量杯测,最多达到每天测试上百支咖啡,感官就是从这里快速积累起来的。

她在四个月前开始正式备赛,这意味着在日常品控工作之外,还要加强针对性训练。 于是她每天按照比赛标准流程,来练习3轮,一共杯测24组,每天72杯咖啡。四个月累积下来,要喝下8000+杯咖啡。

为了提高难度,她和教练会用 同产区、同处理法、同烘焙曲线的不同豆子来练习,通过大量品鉴风味高度相近的咖啡,一点点提升对于精细风味的感官灵敏度。

图源worldcoffeechampionships

感官的保持,对个人状态要求很高。王炎甚至提前把生理时钟,强行“掰”到了希腊时区,每天北京下午5点(希腊的中午12点)开始训练。这样一来,比赛时上场就能有最好状态。

除了深厚的感官积累,练就强大的心理素质,也是备赛的关键。

2020年中国杯测冠军孙衍基(因疫情延迟至今年参赛),也是这次WCTC的中国代表。他是一家咖啡贸易公司的创始人,工作日常里有大量的样品杯测,在此之前,也参加过上百场杯测、烘焙比赛。

拿下中国区冠军时,他的成绩是4分钟出头;但这次世界赛他发挥不如预期,遗憾没有成功进入第二轮。

赛后采访中,他表示自己这次最大的问题,出在“乱了阵脚”。每场杯测赛分3组,每组选手轮流上场。“我排在第二组,第一组上场的选手特别快就完成了,我一下就紧张了:为什么他们这么快?”

轮到自己上场时,因为紧张而静不下心来,以往杯测时风味差异会自动跳到脑海里的“超能力”,也无法及时用上。

成绩不够理想,但孙衍基很快把心情调整好了:之后备赛会专注于心理素质,来年再战。

04

赛制每年都变

细节也要跟着变

每年的世界咖啡锦标赛不同赛事的评分规则,都可能会有变化。

尽管选手的比赛策略,往往都是花费了漫长时间才钻研确定下来,但想要更好地赢得比赛,根据变化来及时调整策略,对选手们而言也是重要一关。

比如往年的世界冲煮大赛(WBrC),在风味的评分上,相当看重手冲咖啡的“酸质”(acidity),评委也需要给“酸质”专门打分;而今年的评分规则里,“acidity”变成了“sweetness”(甜感),彭近洋团队为此特意调整了展演思路。

他的展演主题,原本延续了之前中国赛区上提到的“无差别冲煮法”(The X Method)

这个冲煮法的诞生,并非巧合。乔治队长作为国内最早的烘焙品牌之一,彭近洋每天都会回答很多客人关于冲煮的问题,团队希望找到一种万能手冲法,让任何小白一招走天下,把所有咖啡都冲好喝。

什么是无差别冲煮法?

简单来说,是以万能比例“2.5: 5.5:x”进行冲煮:先注入粉量2.5倍的水,充分浸润粉床,排出二氧化碳,让口感更顺滑;再注入粉量5.5倍的水,充分萃取出风味物质,提高酸甜平衡感;最后可以根据个人偏好,来调整注水量“x”。(比如x=5,如果风味过淡,则可将x调为4。)

目前所有冲煮法,包括之前很火的四六,所有的数字都是基于实践得出的,需要惊人数量的样本积累,才能调整出细致的参数。

得知今年评分表更强调“甜感”后,彭近洋团队大量进行调整,得到了一个甜感更充沛的冲煮比例:2: 6:x。为此 花了2个多月做试验,耗掉了近50种不同豆子。

相比强调酸甜平衡的5.5,中段拉到6,萃出的甜感会更饱满扎实。

05

备赛,

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朱金贵今年的备赛团队,来自南京著名的咖啡培训团队M2M。这个训练有素的团队,分工非常精细:教练把控训练进度和流程、英文讲稿的修改,烘焙师调整烘焙方案,甚至连挑瑕疵豆,都有专人处理。

南京M2M是业内最有名气的咖啡培训机构之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咖啡人才。其创始人张寅喆是2017WBC的第八名,也是犀牛哥这次的教练。

临近出发希腊前一个月,犀牛哥每天走流程到凌晨两三点,全团队跟着熬夜也成了家常便饭。但即便只有5小时睡眠,团队成员第二天一早也依然打起精神各就各位。

说个细节吧:据M2M团队成员透露,直到飞希腊的前5小时,教练张寅喆还把展演稿改了好几处,犀牛哥背台词背到人都emo了......

犀牛哥备赛时测豆子的笔记。

彭近洋则更喜欢关键环节都亲自上手。为世界赛准备的所有豆子,都经由他手烘焙,但他也依然找了团队搭档协助烘焙测试。

备选豆量很少,非常宝贵。因此他们会找些相似密度、处理法的豆子来做烘焙测试,参考风味里的酸甜比例,这样能节省很多为正式比赛准备的豆子。

为了比赛万无一失, 光是烘焙机就要带三台,于是器具的管理、收纳和打包,也交由一位同事专门负责。为了冲煮效果更可控,甚至连矿泉水都要团队几个小伙伴从国内人肉背过去 (水质对冲煮的效果有很大影响, 但是国外不一定有这个水可以买)

最难的是,团队要一边备赛,一边兼顾乔治队长的品牌运营。五月底忙完上海Hotelex展会(全国规模最大的食品展)飞回贵阳,一落地就直奔工厂打包去希腊的行李......

也许还有无数外人看不到的细节,但可以肯定地说, 每一个光鲜亮丽的冠军背后,都有一个铁打的团队。

06

永远有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

比赛涉及到太多人与事,直至上场前,永远都有意外情况发生。

彭近洋团队在北京出发时,磨豆机就被海关当场扣留,只好到希腊后焦急地找人借同款;抵达希腊后,因为带的咖啡机太多,也跟当地海关软磨硬泡了很久才能拿回......

这还不算什么。对于冲煮赛选手来说,最担心的是,到了一个气候全新的国家,咖啡豆的烘焙有太多未知数了。

每个国家地区的海拔、温湿度差异,对于烘焙曲线、效果的影响很大,为了让风味更可控,彭近洋团队在雅典做了一系列气压、湿度、烘焙风力等测试。可以说拿出了搞科研的精神在烘豆了......

但即使做了这么多精确的测试,有些意外也难以避免。烘决赛用的豆子时,因为换了一个烘焙地点,湿度和预设曲线相差了约18%,彭近洋推测,这大概是决赛分数被拉低的原因。

更惨的是,临场前一天,他的手还被烫伤了,有看比赛直播的朋友应该也发现了,他是全程贴着创可贴做咖啡的......

图源worldcoffeechampionships

最令人懊恼的是,无法用意外解释的意外。

其实今年,原本还有2位选手要代表中国大陆参赛:

2021年世界咖啡师大赛中国区冠军潘玮,和2021年杯测大赛中国区冠军朱思迪,都因为某些不可抗拒力因素,无缘这次希腊赛事,所有为比赛投入的心血,都只得暂时作罢......

我们5月底去去杭州看潘玮备赛时,他已经准备比较充分,连比赛豆子都打包好了......

07

参加世界赛,

语言也是一道坎

对于很多非英语母语者选手而言,参加世界咖啡锦标赛,语言真的是一道不太好跨过的坎。

看了比赛可能就会发现,不少选手是全程在背诵展演稿,如果一个地方卡壳,后续整个流程都会受影响。

相比英语母语选手,中国选手们在展演上也不占优势,很多咖啡专业用语比较复杂,光是搞清楚怎么准确顺畅地运用,已经是一道不小的难题。

朱金贵和彭近洋的展演稿,都 前后调整了二十几次,也都专门请了外国朋友帮忙改语法、优化口语表达。

有些中文概念,很难翻译成英语。比如彭近洋的“无差别冲煮法”,团队脑暴了很久,但都感觉词不达意。 投了无数次票后,才定下“The X Method”。

最终站到世界舞台上,自信大方地流畅展演,背后付出了多少,可想而知。

结果不是终点

一篇文章的篇幅,难以呈现4位选手们,为备赛付出的全貌。

打一场世界赛,不仅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还要付出普通人难以想象的高昂成本。

但比赛不仅仅是比赛。 赛场上的技术、经验,也会被反哺到门店或品牌运营里。比如彭近洋的乔治队长,会给购买咖啡的顾客配备一张无差别冲煮指导卡,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0门槛的冲煮乐趣。

而比赛的结果,也并非终点。

即使已经拿下了 世界冲煮赛第5名的好成绩,彭近洋赛后还是发了一条朋友圈,“复盘”了赛场上的小失误。 反思、学习永无止境——这,大概就是冠军精神吧。

比起比赛结果,更值得关注的是,一杯好喝咖啡的背后,所有咖啡人注入的激情与真心。

***

文 - 黄小雀 / 编辑 - mmr

图 - 查老师、黄小雀,部分源自网络

特别鸣谢犀牛哥、彭近洋、王炎、孙衍基和潘玮接受采访!

也万分感谢比赛选手团队成员,以及apple、猫猫对本文提供的帮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