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青海湟中:高跷踩上绿茵场

甘海琼 顾斐菲

暮春时节,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的校运会如期拉开帷幕。不同于往年,今年的校运会把非遗“搬到”了绿茵场。

音乐气势恢宏、鼓点铿锵有力、装扮浓厚靓丽,演员们或是摆手扭动,或是变换队形,脚踩高跷以鲁沙尔高跷独有的步伐从晨光中迎面走来,气势磅礴,美妙绝伦。现场师生鼓掌叫好。

校园里的高跷表演。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应该把这项非遗文化传承下去,使之发扬光大。”

“高跷出现在校园里实在是太震撼了,极具特色,实在是出彩。”

“这才是文化自信,令人感动,给学校点赞。 ”

……

网友们纷纷为这种别样的传承方式点赞。

“这是首次组建的校园高跷队进行演出,学生参与度比较高,在校运会上展示高跷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西宁市湟中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毛迎霞介绍,高跷表演引发强烈反响,可见文化传承的理念已日渐根植于年轻一代。

高跷表演着装中。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源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湟中鲁沙尔高跷,以跷身高、演员多、表演生动、变化丰富、节奏鲜明、韵律高昂而出名,成为青海地区最早表演高跷艺术的地方之一,2008年鲁沙尔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也是青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鲁沙尔高跷演员众多,成为当地高跷表演人数最多的团体,最高能达到3.2米,在“高跷界”独领风骚。

熏陶渐染、世代相传。非遗技艺的传承,往往需要多年的积累和口传心授。如今,湟中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长辈们的熏陶下逐渐加入到社火高跷队,积极投身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在增进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同时,也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源头活水。

此次踩上绿茵场的高跷表演团队选拔了40位来自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附近乡镇的同学参演。“这次校运会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高跷表演我们从小耳濡目染,没想到还有机会在校园里参演高跷。”参演高跷的同学激动难掩,表示未来将继续投身这一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参与高跷表演的学生和高跷表演指导老师。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对技艺的延续,更是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青少年的参与和投入,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当传统与创新相结合,非遗必将在当代生活中愈加枝繁叶茂,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为接稳传好非遗保护传承的接力棒,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认同和热情,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和载体也在不断创新。

近年来,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湟中区积极整合非遗资源,自2017年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志愿服务队进行非遗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在校园内设立了湟中农民画、湟中堆绣、河湟锅庄、河湟花儿、武术、戏曲、面塑等8个非遗课堂。

运动会上的传统民俗文化展演团队。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非遗进校园的成功经验,让更多学校与传承人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截至目前,湟中传承人志愿者的脚步已经遍布全省,在青海多地的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等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共计开展非遗进校园志愿活动400余次,服务人数达22000人,实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更对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文化传承贵在一点一滴,并非一朝一夕,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优秀传统文化应代代相传,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下一步,我们湟中区将进一步整合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将非遗进校园活动延伸到辖区更多校园,培养出更多小小传承人,让非遗在校园开花结果,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毛迎霞表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