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希望借助举办第三届东亚运动会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造势的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并没有把最美好的一面留给近千名来自东亚各国的记者。大批先期抵达大阪的新闻大军能够感受到的,首先是“日文版的东亚运动会”。 中国代表团两届赛会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排名第一,在东亚运动会占据重要地位,但新闻中心纯粹的“日文环境”,却容易让人对中国代表团存在与否产生错觉。偌大的新闻中心被间隔成不规则的三个区域:长条区域内集中电信、邮电、打印等服务,工作人员可谓勤勉,但只讲日文,穿插几个英文单词,勉强达到沟通水平;最大的部分为记者工作区,一式长桌平铺开列,桌上除了电源插座,再无任何接口———想如平时那样用随身电脑上网、发送稿件绝无可能;靠近入口处的区域为电脑间,大会为千名记者提供了区区8台电脑,清一色日文工作平台,让中国记者、韩国记者、甚至是来自澳大利亚的记者们徒生奈何。 大会尚未开幕,新闻中心的成绩公报栏只有关于开幕式的资料,但除了日文,也没有别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晨时有英文资料,但需求量太大,连续投放了两次,还是不能满足需求。这位工作人员称,大会开幕后,成绩单将全部采用日文。 有中国记者戏言,东亚运动会新闻中心纯粹是为日本记者准备的,此话一出,便被入场登记驳回———新闻中心开放3天来,只有10名日本记者前来巡视一圈,便再无人问津。这也难怪,当地记者赛场———报社两点一线,新闻中心对他们并非必不可少。 与代表团相比,记者们遇到的问题实在“无关痛痒”。本届比赛没有选手村,中国代表团400多人的庞大队伍分散在16间宾馆,彼此距离不等,交通不便,与团部之间的联系常常中断。组委会提供的赛前训练安排不甚合理,有些项目根本就没有安排赛前训练,“很难想象,没有赛前训练,不对比赛场地进行必要的熟悉,如何参加正式比赛,”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杨树安说,日本人就是这样,对待赛事组织工作,态度很认真,但办事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往往脱离实际。“通过几天的观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本届东亚运动会,确实独具日本特色,说是‘日文版的东亚运动会’一点都不过分”杨树安这样描述对大阪东亚运动会的粗略印象。
(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