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健翔 在中国足协国奥总结“白皮书”没有公布于世前,“白皮书”是一个“黑匣子”。黑匣子里装着重要的东西,但究竟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有消息说,为了不重蹈今年国奥的覆辙,中国足协有意谋划2008奥运队出洋留学。我这个跟着“狗熊”前进的人,今天要拿出来的是狗熊掰下来的第三个玉米棒子——中国足球的洋务运动。@
中国足球的洋务运动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那批留学匈牙利的球员相当一部分后来成了中国足球国宝级人物,如年维泗、张宏根、张俊秀、陈成达等,那次留学也促成了新中国足球的首次飞跃,中国足球迅速冲到了当时的亚洲前列,甚至与东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队水平相当。
时过境迁,职业足球10年里的中国足球,洋务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请外教、引进国外职业球员、球员甚至球队出国留学、邀请大牌俱乐部访华,不一而足。
但施拉普纳、霍顿、扎切罗尼等大牌外教都在中国职业足球的战场上铩羽而归,眼下的“中超”赛场,本土教练全面抢班夺权;承载国人无限希望的留学巴西多年的健力宝队员亦未能挑起重担;留洋先锋杨晨、谢晖失落而归;硕果仅存的孙继海、李铁和邵佳一在欧洲联赛苟延残喘……更惨的是结果,中国足球在冲向世界的路上屡战屡败。这次冲奥,更是沉沦到与马来西亚之流争着避免垫底;与此同时,国家队在旅欧中被巴塞罗那彻底羞辱,令汉家军也步履蹒跚。
一切的一切不免要引发人们这样的疑问:由请外教和留学等细节构成的洋务运动是否有效?
不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技术意识水准业已亚洲第一、甚至欧洲境界的日本足球。上世纪80年代足球地位在亚洲还不足挂齿的他们卧薪尝胆,从一开始引进中国、韩国球员,到J联赛开始阶段引进过气欧美明星,再到联赛兴旺实力增强后引进顶尖球员;从初始阶段坚决用本土教练,到实力提升后坚决使用技术派世界顶级教练;从一开始花钱送三浦知良到热那亚踢替补,到大规模输送中田英寿、小野伸二、中村俊辅等国内核心力量到各大联赛踢主力。他们的振兴之路恰恰就是一条轨迹清晰的洋务之路。
当年中国足球留学匈牙利时,该国足球正代表着世界足球的发展方向,并在1954年获得世界杯亚军,年维泗在回忆那段经历时说:“那是一次巨大的变革。”
以往的成功经验和邻邦的现实都告诉我们,洋务运动对推动水平低下地区的足球运动,是绝对有益的,甚至是必由之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年洋务的失败而因噎废食。问题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洋务运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和片面看待。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足球在学习的革命中曾经有过“巴西化”还是“德国化”的争论,在请外教的问题上也曾左右王顾,一会体能至上,于是热衷请德国系教练;一会技术至上,然后热衷请“前南”教练;在上届世界杯被血洗,羡慕日本韩国的成功,又对法国、荷兰教练眼热。割裂地看问题,教条主义,一点论,永远都不会带来足球洋务运动的成功。
日本足球的洋务运动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他们洋务的思路清晰,发展推进有理有序。主要体现在:一,无论是哪个环节的洋务都基于本身的客观能力条件来实施,在整体战略上循序渐进;二,学习世界先进足球技术的同时,理念先行,国内联赛体制能同步跟上;三,在球员和教练引进上,注意能够和国内的足球环境融合起来,基本引进的都是技术意识突出,能起到言传身教作用的人;四:战术风格的学习一以贯之,一旦认准一个方向后,就坚定不移贯彻到底,决不因一时的挫折而轻易改变。
所以我赞同中国足球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足协有意谋划2008奥运队留学国外的举措也非常赞赏。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怎么搞洋务?怎么留学?怎么引进?如何在健力宝队留学巴西的得失当中总结出一条更加合理科学的留学之路?
在送2008奥运队出国留学前,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事先考虑。比如到底应该去哪里?应该请什么样的教练?应该整队集中还是打散了都变成足球插班生?国内的选拔如何保证公平和透明?当然问题绝不止我所说的这些,总之中国足球的洋务运动需要一次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