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雅典,不敢让妈妈知道……”
这是一次奇怪的相遇。当今天早上,我们搭伴乘坐地铁的二男一女三个记者来到那个名为“马路西”的地铁站时,月台上站着一个东方面孔、穿奥运志愿者衣服的女孩。我们互相对望了一眼,但谁都无法肯定对方是中国人,还是日本、韩国人。我们派出女记者上前搭讪,才终于搞清楚,这次是“他乡遇故知”了。
女孩姓侯,今年21岁,在英国南部小城巴斯读书。现在放暑假了,她把这一年来在英国打工存下的3000欧元(相当于三万人民币)都拿来用于这次自费的志愿者之旅了。我问她是否觉得很亏,她反诘道,“这种机会,花三万块钱争取一下,难道亏吗?”
小侯争取的步骤是这样的。在去年夏天上网看到了奥运招收志愿者的消息后,马上进行了网络报名。一年时间,在经过三次确认,互通了无数的电子邮件、传真和电话后,她得到了来到雅典的最终许可。然后,在报道的时候领到了有奥运会橄榄枝会徽、吉祥物标记的志愿者服装:三件短袖T恤、一件外套,两条长裤,一条短裤,三双袜子,一个腰包。然后,她需要为来雅典的交通、食宿、通讯付出自己在英国打工一年的全部收入。
小侯还说了她来雅典路上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在德国法兰克福转机时,她巧遇韩国羽毛球队。韩国队的教练李矛从前是中国队教练,他的翻译是个韩国人,中文很棒。小侯当时很诧异,为什么这个翻译的中文会这么好,李矛坏笑,“你知道叶钊颖吗?”然后,大心照不宣地哄笑开了。小侯说,她和她的爸爸妈妈一直都很喜欢看奥运会的比赛,一直喜欢羽毛球,但对这次经历,她没敢告诉妈妈,“我撒谎说到欧洲旅游来了。可不敢说来雅典,她要知道了,肯定会把我和恐怖分子在一个城市这件事念叨个没完。”她眨眨眼睛,“不好意思,我们在英国读书,从来没把英国当欧洲国家。所以到了欧洲大陆,我们才说到欧洲了。”
小姑娘在地铁上唧唧刮刮说个没完,我们几乎都没有插嘴的机会。看来,她是好久没有说过这么多中文了。等她喝水的时候,我插话问她一句,“在雅典当志愿者,有了经验,下次在北京,就轻车熟路了吧?”小姑娘柳眉一翻,“北京?我肯定要派上大用场哦。现在在雅典当志愿者,就是为了四年后在北京能做些大事情。你说,我现在花这三万块钱,也算是给四年后投资吧?”
OMENNIA——我们的目的地到了,我们下到月台上,隔着窗户挥手作别。同行的摄影记者老周朝天空吹了口气,“现在的女孩子哦,不得了,不得了……”(奥运联合体记者记者岳进发自雅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