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出走15年》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那是在抵达开罗之后,他原本是不喜欢雅典的,但到了开罗,“雅典就成了一个让人想念的文明世界,那里的小街上毕竟有很多可爱的商店和食铺,随意逛逛也没有安全上的担忧。”
很少有人能够第一眼就喜欢上雅典,因为这里并不都是白色或者青色的雕塑,这里也有黄色甚至灰色的颜色。法兰西斯说希腊的天空特别蓝,是因为这里有其他的因素,感情的因素——有了感情,一切不美好的东西都可以变得生动和灿烂。
我不是来这里寻找感情的,所以我看到的都是那种黄色或者灰色的东西,我说的是老城区,我说的是那种老的公寓楼房。
来之前,很想到雅典的城区转转,不想买什么东西,就是想找一种感觉,但在老城区,我找不到。
余秋雨仰望巴特农神殿,可以想到“希腊文明是在它的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但是,当希腊文明的黄金时代过去之后,它还在。这是一切遗迹的大幸还是大不幸?伴随过自己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自己只能带着悲怆的记忆耸立于衰草残阳。它太气派、太美丽,后世的权势者们一个也放不过它,不会让它安静自处。”
我看着四周很低矮很低矮的屋子,看着屋子外边支出来的空调外置机喷出的热气,我想起了广州以及我老家的城镇。
老城区最多的是街头零星的“断壁残垣”,雅典人把这些古迹当宝贝一样看护好。在中国人看来,雅典不像个大都市,因为这里看不到现代文明的标志——高楼大厦。
在雅典,一般楼房都只有几层高,最普遍多的是四层楼;在市中心区,基本都是两三层左右的楼房。可是,楼虽然不高,但个个修得相当别致,外面看似普通,里面装饰都相当舒适。
雅典为何不建高楼呢?据当地人介绍,有两个原因:第一,雅典位于地震带,整个城市曾被地震严重毁坏。所以,雅典政府规定,城市不能修建高楼,所以当初的雅典主体育场的设计就有过一番波折;第二,雅典是古城,为了保护雅典城市文化,特别是突出雅典城市象征——卫城,政府强制规定,所有楼房,都不能高过于卫城山——奥运村也不例外。
奥运村很大,因为它占地124万平方米,花了希腊纳税人3.97亿美元,大得够气魄!但村里的房间很小,因为366栋楼、2292个套间在奥运会期间要安排16000名运动员和官员,一个房间不足二十平方。 奥运村很矮,最高不过4层。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学校的宿舍楼。
走在希腊的街头,我一直想希腊的建筑以及颜色,我甚至想蹲下来,低下头去研究一下希腊的泥土,摸摸街头巷尾的那些或真或假的雕塑。
翻翻书,就知道雅典之所以是这样,并不完全是那种政府的硬性规定,这里有一段历史。
雅典曾经有过一段建筑发展的黄金时间,那是在1952年之后,在右翼政府的统治下,希腊的经济开始大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全国各地大规模的道路建设和房屋修建,这是繁荣的表现。从1950到1960年间,农村人口严重外流至都市,这波迁移潮使都市的住宅不敷使用,尤以雅典为甚。
内战期间,雅典很多地区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加上上世纪50年代的几次大地震,雅典包括周围的一些岛屿都损失惨重。希腊政府把怎样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当成当时首要的大事。
希腊有很多地主,我住的宾馆旁边一个卖报纸的老头就告诉我那个宾馆占有的地原来是他的,我还有些不信。他们拥有老城区的很多土地,在希腊政府的牵头下,一些建筑商发展出部分交换制度,称为antiparohi,亦即业主在取得土地时,答应给地主若干个单元的公寓作为交换,其数目经过双方协商取得共识后,业主再另外支付给地主某些补偿金,有时甚至可以不用支付分毫。
为什么会有这种制度,这不仅仅是民众的需求决定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当时希腊的商品流动性有限,经济并不发达,建造房屋的资金来源匮乏,才使得这种交换制度得以实现。后来,政府的办公大楼和其它工作用的空间、度假胜地的建筑工程都是这样完成的——这可能也是一种复古吧。
但是,这种交换制度带来的恶果很多,比如房屋都很窄小、建筑条例受限,以及承包商赚取最大的利润,使得大多数的建筑物质量很低劣,除了能住之外,几乎再也没有其他的用处,但是都很统一。部分交换制度促使公寓楼房标准化,也形成了雅典今日的风貌。
因为钱不多,所以,那些建筑商采用的都是唾手可得的建筑材料,那些施工的工人很多都不懂建筑,但是,他们知道该怎样把东西垒上去——这样也就够了。于是,混凝土成为这种基本建筑设计最适用的建材,也满足了各种建筑学上的要求。直到外露的混凝土原貌和以圆柱作为支撑的建筑风格大受欢迎后,才出现了精良的施工方法。
这种部分交换制度的成功带动了希腊建筑业的大发展,公寓楼迅速蔓延到全雅典甚至希腊。
但是,这样一来,需要更多的建筑用地,就得拆毁许多重要的十九世纪新古典主义建筑物,更糟糕的是建筑商为了更少投入,还将这类旧建筑拆除下来的构件和材料重复利用,这样建出来的房子质量很难保证。当然,也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想修复一些新古典风格的房子,内部翻新,外部增固,但是,这样下来花费巨大,于是也就放弃了。
虽然这些公寓楼房品质低劣,但那些屋主一有机会就将旧家的两三层住宅弄成像小型的市中心公寓楼房,或在门楣上或者墙脸上加点彩色的区块,或弄个阳台栏杆,或在门口铺上碎石,也就有了那么一点感觉,至于里边怎么样,你只有进去了才知道。
尽管那段时间很混乱,但是,希腊的一些建筑师就是这样出来的,他们在粗枝大叶之余终于有了想搞得漂亮一点的想法,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历史,寻找属于希腊的传统建筑风格。当然,这个时候经济的发展也允许了这种想法的存在。
1951年,尼可斯·瓦萨马基思在瑟米特鲁街完成了一栋新的公寓楼房,这栋楼房彻底改变了整个雅典都是那种混凝土造就的像碉堡一样的“土楼”公寓。
战后雅典第一栋大型建筑物是希尔顿饭店,这栋建筑物很快成为雅典接纳外资的象征和纪念性建筑形式的原型。公共空间安排在一楼,而私人空间所使用的主要量体则从中贯穿。私人空间的临街立面不开门窗,正面和中庭参照帕特农神庙的风格,采用希腊潘特力康大理石,并大量种植橄榄树。同时修建的美国大使馆,也是同样的风格——这也被视为希腊正式建筑物的特征。
雅典的楼房很低,所以很容易看见天空,雅典还没有下雨,否则,很多土楼都有被淹没的危险。当然,奥运村以及其他地区不会,毕竟,6.84亿美元不是白花的。
用古典征服外来者,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这是希腊的原则,不知道这是遗迹的大幸还是不幸?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