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越发展,越自成社会体系。政府机构日趋庞大,人际关系复杂,冗员贪官难免。多数人光明磊落,个别鼠辈偷鸡摸狗、干些上不得台面的勾当,这些都与现时社会相似。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社会成员年龄层次的划分。年轻俊美的运动员十七、八岁长大成人、二十五岁正当盛年、过了三十岁如果还能阵前杀敌,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老骥伏枥了。这是以前的观点,雅典之后恐怕要做些修正。当奥运选手,可能真的可以像当工程师一样,成为一种终身职业了。
先是王义夫,44岁的大叔,成了六朝元老不过瘾,还要当七朝元老,发誓北京奥运再披战衣。那个时候,大叔48岁,很多同龄人已经“内退”多年。如果说射击运动有其特殊性,那么乒乓球该是高强度的对抗了吧!可“老瓦”就是不信邪。不仅重在参与,还能拿下很牛的中国小子。
第一次对瓦尔德内尔留下深刻的印象,是1987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39届世锦赛。那时侯家里的电视是9寸黑白,但是足以记录下多年后还历久弥新的画面。乒乓球运动在当年保持着正常的21分、5局3胜制。在决定拿冠军、抑或需要继续鏖战的第4局,江嘉良以16比20落后,其后站在悬崖边上的英俊小生突然发威,先是追成20平,既而最终以24比22气走瓦尔德内尔。那时候小瓦面孔清癯,即便铩羽也保持神情冷漠。
尽管接下来泪洒赛场的一幕未免有些娘娘腔,但在此后一段时间,江嘉良都是力挽狂澜的标志性人物。在人们期待他再立新功的时候,运动生涯戛然而止。漫长的瓦尔德内尔时代就此开天辟地。17年过去了,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江嘉良,好象已经转换了多种职业,但瓦尔德内尔运动生涯的精彩篇章却翻过了一页又一页,只是在大家的诵咏传唱中“小瓦”早就成了“老瓦”。他已经39岁了,冷漠的面孔会偶尔泛出些微笑,胜利却一如既往的继续。忽略点儿算,老瓦基本和蔡指是一辈儿,刘国梁是蔡指的徒弟,王浩是刘国梁的徒弟,那老瓦赢的至少该是自己的徒孙辈呀!
老选手们的“青春期”延长,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科学昌明,二是市场经济。科技进步,就有各种手段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市场经济,即便是篮、足之外的非职业项目,还是有多条渠道可以致富,不必草草投身职场。像霍尔金娜,“退休”后改行当女演员,似乎并不成功,雅典复出,仍然命名“体操女皇”,比做小明星风光。要知道,25岁在女子体操界也算得上是“祖母级”了。
这样的变化好处显而易见。既然是职业,就不可能总保持业绩第一。即便输了,大不了四年后卷土重来,于是少了些一役定生死的沉重。当然,一边养家糊口,一边干着自己喜欢的事儿到退休,真好。
不过,终身职业者毕竟还得是少数。体育世界需要一些理想主义色彩,年轻有为的帅哥美女当然越多越好,否则赞助商也不干了。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