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采访工作中,记者经常遇到中学生球迷的热情追捧:你们记者也太舒服了,免费看比赛,还能坐飞机到处跑,而且时不时地出趟国!这里面显然有两个误区应该予以纠正:第一,并非所有记者都在为新华社或中央电视台工作,后者确实比较风光、采访条件比较好,但是只占全国记者总数的1%左右;第二,采访的日子有苦也乐,而外界看到的,往往只是乐的一面而已。
今天(8月29日),中国奥运会军团圆满完成任务、奥运会的圣火已经熄灭之际,回首奋斗在雅典的三周多工作,中国记者可以说是吃尽苦头,总算熬出来了,个中三昧,外人不身临其境,根本无法体会。
一、为谁辛苦为谁忙
限于名额,在雅典的绝大多数中国记者没有正式采访证,买票进场看比赛虽然也不失为一种补充方式,但是如果把所有能看的比赛、该看的比赛都看了,仅门票总额就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哪家报社也不可能敞开了随便看,因此,在第二新闻中心“扎啤宫(ZAPPEION)”里写稿、串稿就成了大多数体育记者报道奥运会的一个主要工作方式。然而,5个小时的时差却是一柄悬在记者们头顶的达摩克利特之剑,一般来说,国内报纸的封版时间为半夜12点左右,在雅典,这才是当晚7点,多数重头比赛尚未开始,而记者们却已经要为这一天的赛事做总结了,而且这种无米之炊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整二十多天!
记者身边有许多“敲字匠”,二十天下来,不少人患上了手腕部的骨膜炎,也有人敲字敲得手指头伸不指。因为几乎每一家媒体为成本核算考虑,都不可能派出几个人前来采访奥运会,基本上都是女记者当男记者使,男记者当驴使,谁都是清早一睁眼就先欠上后方编辑200吊,拼命敲一天,却听到后方一声晴空霹雳:今天某某夺了金牌,这是我省选手,务必去做一个独家采访!
二、语言不通易冲突
诚然,作为记者应该至少会一门外语,在外出采访时能够多得不少方便。但是尺短寸长,在韩日世界杯期间如鱼得水的记者到了雅典可能就要憋出毛病来,即使是谙熟英语、在美国生活了一年半的杨毅,在进入雅典海关时,都因为“语言不通”而被拒之门外!这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说英语,而希腊语之难,又是没有几年功夫学不会两句,因此,记者在雅典的采访又凭空增添了许多麻烦。
搜狐的李欣就因为在天桥上拍摄执勤军警被请进了局子,好一番口舌才得以脱身。而多数情况下,许多英语不足以沟通的记者都只能本着少说为佳的原则,能躲就躲,能不说就不说,专门采访中国运动员或教练,免得多生是非。一位来自南京的记者就因为与警察发生误会后,沟通有问题而引起了肢体冲突,可怜这位老兄被4、5个警察按倒在地,拷上手拷,关了起来。几经反复解释,最后被限期离境了事。
其实大多数的志愿者和警察对中国记者还是比较客气的,只是在无法沟通之际,脾气再好的人也难免控制不住情绪。一位进入奥运村的中国记者,就是因为跟管事的警察“说不清楚”而几乎被扣下。对于大多数西方记者来说,汉语同样也是一本令人生畏的谜语之书,到2008年,因为语言问题而产生的矛盾看起来也少不了。
三、天时水土多伤病
祸不单行,在上文那位记者“殴打警察”之前,另外一位南京记者刚下飞机,就因为突发肺炎而住进了雅典医院。经过十几天的劳累积累,越是临近奥运会结束,生病的记者人数就越多,只不过为了能够圆满完成采访任务,许多人都靠着随身携带的几片“扑热熄痛”在生抗硬挺,健康状况普遍极差。
除了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精神压力令人过度紧张之外,中国记者在雅典还要遭受一个更为痛苦的环境折磨:干热。雅典是典型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一两个月不下一场雨是常事,而且由于纬度低,阳光直射,在射箭、飞碟射击、田径、游泳(顶棚未能按期完工)等项目的比赛中,记者们暴露在几乎垂直照射的阳光下,没遮没挡,一点儿树荫也找不到。往往一场比赛盯下来,已是困顿不堪,饥渴交迫,可是为了完成任务,采访之后还不得不先回驻地写稿、传图,一忙就是4、5个小时。单论发稿量,一般记者都是平时的5-10倍,如此超负荷运转,焉有不透支体力之理!一旦再有个风吹草动,就歇菜了。
本届奥运会,先后有4名体育记者因不同原因辞世,悲痛之余,人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行业的辉煌,确实都是职业记者们拿健康换来的。而按照《无间道》的说法:“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方肇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