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鲍达廷报道 22日晚上,记者接到一位深圳足球界资深人士的电话,称其有一位在健力宝集团担任董事职务的朋友透露,由于健力宝集团正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危机,集团董事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就转让深圳健力宝足球俱乐部一事达成了初步意向。也许,最终事态的发展会像张海接受本报采访时预测的那样——“十天八天后,希望会对大家有个最终说法。”
但是,所谓的“说法”,无论是健力宝集团继续办,还是张海接手搞,其深层的含义,绝非像此前媒体描述的那样简单,相反,其中穿插和延伸的错综复杂的内情,在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据该位健力宝集团董事透露,健力宝集团的财务状况,无论是贷款额、逾期贷款、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销售率、库存以及现金流量等等,均已达到或超过了“警戒水位”,特别是对于具有资金快进快出特点的饮料行业来说,资金链的断裂,无疑是健力宝集团致命的硬伤。
其实,健力宝集团在资金,或者说在生产和销售上的困境,已经无须用具体且枯燥的财务数据来说明了。但是屋漏偏逢连阴雨,由于对健力宝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前景已经失去了耐心和希望,就在张海“下课”后不久,持有健力宝集团8.9%股份的三水区国有资产管理局,以“保护国有资产”的名义要求“变现”。对于家底已空的健力宝集团来讲,最现实可行的方式,就是卖掉健力宝足球俱乐部。
可以这么说,正是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足球俱乐部的转让似乎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对于俱乐部的前景,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和“说法”,使得人们在其相互矛盾的背后能够清晰地窥视到其中的端倪,这就是——健力宝集团将通过俱乐部股权私人化而达到彻底转让俱乐部的目的。
所谓的“相互矛盾”,是由张海近期关于俱乐部股权构成的“阐释”所引发的。在8月25日张海下课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曾经明确地表示,深圳健力宝足球俱乐部的股份实际上是由三个个人股东持有的,即张海、叶选基和叶红汉,持股比例分别为40%、30%、30%。联系到持续了几个月的“欠薪风波”,人们不难发现,欠薪事件的债务人一直以来都是“深圳健力宝足球俱乐部”,也就是三位个人股东,但是在俱乐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却始终是依靠集团的拨款来度日,而作为俱乐部仅有的三位股东,至今没有任何迹象和数据显示他们无论是在注册资金还是俱乐部的正常运作上自己掏了多少腰包。
其实,没有人怀疑健力宝俱乐部的法人股东属性,但是联系到俱乐部将会转让的大背景,一个似乎事先设计好的“情节”正在逐渐浮出水面——首先,为了不使俱乐部的转让引发对健力宝集团的负面影响,就需要俱乐部股份的“私人化”色彩或性质,使转让成为一种“民间”的个人行为;其次,由于张海在集团投资和经营方面的失误,让其接手俱乐部,可以让集团在“解套”中套现一笔急需的资金;此外,由于张海目前还是健力宝集团的董事,所以新的俱乐部依旧可以体面地穿着“健力宝”的外衣,同时也可以履行“健力宝不会放弃足球”的承诺。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