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历朱平
曾任上海体育大学管理系副教授现为上海新世纪体育经纪公司副董事长,具有丰富的体育营销、商务运作经验
在整个访谈的过程中,朱平总是说自己是一个悲观者,对消极的东西有些多虑,但是作为一个老资格的体育经纪人,他的很多观点还是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在朱平看来,中国现在的体育产业市场实际很不健全,存在很多经济泡沫的东西,在这种背景下,将一些中高层的时尚运动引入中国,举办大型的赛事更应该慎重,“毕竟这相当于一个双刃剑,一方面这些赛事可以带来新的刺激点和兴奋点,但如果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和长远的计划,很容易就被中国体育经济泡沫所消化。
朱平认为,F1、NBA以及高尔夫等类似的比赛在中国还是应该缓行,或者可以先从级别较低的赛事入手做好铺垫和衔接的工作,像F1之前可以考虑举办一些F3000和不同规格的国际拉力赛,而高尔夫球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去普及,“只有市场真正的被培育起来了,一些商业赛事的运作和开发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京报:能具体解释一下你所说的体育经济泡沫这个概念吗?
朱平:在经济领域里就是投资过热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损害,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这样的问题,在体育领域里,就是没有按照体育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办事,投资已经超过了市场的潜在水平,很容易出现体育经济泡沫的形成。
新京报: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朱平:譬如现在的中超和CBA,所有的人都可以感觉得出来,一年比一年难做,当然足球还有其他方方面的问题,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它已经不是一个良性资产,或许可以在局部或者特定的时间内盈利,但是由于前期的发展并不是一步一步来的,缺乏一个坚实的基础,而投资结构又缺乏合理性,很容易就形成一个体育经济的泡沫。
新京报:那么整个中国的体育经济泡沫有多严重?
对体育经济产业的危害又有多大?
朱平:我可以告诉你几个数字,从世界杯以后上海和北京有17家体育经纪公司挂牌,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可以说去年上海的体育经济公司有一半以上都在亏损;大家都觉得这个圈子有利可图,都争着往里挤,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F1、NBA、中国网球公开赛都在今年登陆中国市场,我觉得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中国的整个体育经济环境已经不能依靠自己来走出困境,必须要借助外力,但是说得难听点,这恐怕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新京报:你是觉得像F1、中网这样的赛事难以在中国立足吗?
朱平:我说过了,中国的体育市场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政府的影响力和干预力非常强,这是一个需要进行商业化运作的职业赛事的大忌。
比如说中网,把一个ATP的一站巡回赛和2008年的奥运会挂起钩来,这本身就已经超过了比赛本身的涵义,今年的中网是在交学费,未来的几年能不能成功也不好说,但是有了奥运会它至少在2008年前不会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造成一种虚假意义上的繁荣,也是一种泡沫。
上海这几年办了两个WTA和ATP的赛事,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遗憾的是我们缺乏冷静的总结和思考,中国有5000万网球人口是不假,但是国内联赛、其他各类比赛的萧条、缺乏关注实际上表明网球并没有在中国真正普及,这项运动在受众的潜意识中还没有形成气候,只靠拉来几个明星,勉强地吊起大家的胃口,都是短视的行为,一旦像这次中网有些大牌球员再出工不出力,会引发很多的负面影响。
新京报:那么F1呢?
朱平:对于F1来说,我个人觉得它登陆中国的时机根本就不成熟,因为它的市场支撑环境和市场承受能力都没有达到相应运作这项赛事的标准。
中国的体育市场环境和经济市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缺乏法律基础、对财产权的尊重,很多方面都不均衡并且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很多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公司不能得到足够的回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F1作为一个外来的资本运作实体,它需要有足够的市场支持和回报来补偿它巨大的经济投入,但是F1是一个烧钱的运动,很简单,一件法拉利的T恤卖50欧元(相当于500块人民币)、一件夹克可能要卖到1300元人民币左右,根据我们对现在中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分析,能承受的范围载体非常有限。
当然,F1真正的目的是想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商业上成规模的合作,但是由于自身技术、经验上的明显劣势,我们还是不得不扮演“低成本商品加工厂的角色”,换句话说,这也意味着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中国的体育产业借这股东风发展也就更无从谈起。
采写/本报记者郭炜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