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李嵘
“北极星”计划。一个非常好听的名词,描述了CBA联赛未来总体发展的美好远景。有人说,与中国足球改革的被动性相比,中国篮球的改革更具主动性、超前性。其实,CBA联赛虽不像中超联赛出现的问题那样引人注目,却也是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现实:“内忧外患”
CBA的现实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所谓“内忧”,主要问题是目前的CBA缺乏富于号召力的招牌球星。过去,“三大中锋”可以说是最大的卖点,后来王治郅走了,进步神速的姚明还能撑得住,但等到姚明和巴特尔都走了以后,连续两年来CBA联赛陷入了一个无人掌大旗的局面,对球市带来很大的伤害。
而“外患”呢,主要是来自NBA的压力,这种压力在不久前的NBA中国赛上已经显现无遗。球迷宁可花上千元去看一场NBA的季前赛,也不愿花区区几十元钱去看CBA的总决赛——这是CBA不得不面对的一种残酷现实。
改革:需苦练内功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赛季CBA联赛改革尽管只是“北极星”计划的前奏曲,但力度相当大——取消升降级、南北分区、增加比赛场次、限制外援使用、加大处罚力度、颁发总冠军戒指……而从某种意义上讲,CBA联赛正全面向NBA靠拢。因为这些改革举措中,除了“限制外援使用”这一条,其他每一项几乎都有NBA的影子,或直接取自于NBA。
有着像NBA这样一位很好的“老师”,即使照搬一下它的东西也无妨。关键的问题是,一是这些招数是否适合CBA的实情,二是要把握这些改革举措的实质,而不仅仅是模仿NBA的花架子。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让CBA的比赛更好看,是为了让CBA不断产生有号召力的球星,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更多的球迷走进体育馆,至少是关注CBA。所以,CBA的改革还需苦练内功。
规范:防患于未然
如果说NBA是CBA的老师,那么中超联赛乃至先前的足球甲A联赛从某种程度上则是一份“反面教材”。应该说,CBA联赛目前还算是比较干净的,未受到诸如赌球、假球、黑哨等“毒瘤”的侵害。但是,个别初期的苗头仍然不可小觑,去年那件最终不了了之的外援高德“600美元风波”可算为我们提了个醒。
虽然今年CBA改革举措中的一条便是加大了对各类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但从源头上讲,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对市场主体及早进行规范,以防患于未然。否则,所有的改革到头来将会一场空。
从积极的意义上看——由于时差的关系,NBA在我们的早上进行,而CBA则在下午或晚上打,两者从时间上并不矛盾。如果我们做到“形似更神似”,CBA完全可能与她的“老师”NBA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