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州的气温13℃~20℃,对于足球比赛来说这样的温度是再适合不过的了。但昨夜的广州却让中国足球遭遇了“极度深寒”,虽然球迷对中国足球的心寒由来已久,但是,随着韩国裁判的终场哨响这种心寒的感觉又一次被推向了极点。2004年,代表着中国足球水平的国家队在经历了亚洲杯亚军的虚假繁荣后却在世界杯预选赛的小组赛中举步维艰,小组未能出线将中国足球推到了崩盘的边缘。反观中国足坛的现状,国家队走到现在这一步也只是时间问题。死因之一:脑缺血足协昏招迭出2002年韩日世界杯中国队从韩国铩羽而归,已经输得没有了脾气的国足队员在北京首都机场受到了阎世铎等足协高官的热烈欢迎,阎世铎说:“我代表全国球迷感谢你们在世界杯上的表现。”尽管此后不久,阎世铎的表态就受到不满国足表现的体育总局领导的斥责,但世界杯的光环还是让中国足球继续背负起“出线足球”的沉重包袱。
2004年对于希望出成绩的中国足协领导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奥运会预选赛、世界杯预选赛以及奥运会女足比赛等重要赛事都赶集似地堆在了这一年里,“出线足球”让足协的领导们变得有些疯狂。尽管今年是职业联赛更名为中超的第一年,但是足协似乎并不宠爱他们从甲A中克隆出来的这个“儿子”:为了国字号球队出成绩,联赛赛程被腰斩成几节以便国字号球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集训。
在国奥队冲击雅典奥运会失利后,沈祥福成为了替罪羊,但国奥的队员却认为是长时间的集训让他们疲惫不堪,以至于比赛时状态全无。“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然而国奥的前车之鉴却并没有让足协的头头们清醒,此后国足依旧是长时间集训,不少国脚抱怨说:“没有比赛怎能保持状态。”这正是国足在前面几场比赛中仅以小比分战胜对手,却最终净胜球不敌科威特的祸根之一。死因之二:肌无力主教练能力不济两年前,荷兰人哈恩接受了中国足协的合同成为了中国国家队的主教练。哈恩上任伊始,国内媒体甚至对荷兰人到底应该叫“哈恩”还是“阿里·汉”产生了争论,哈恩的执教能力也曾被质疑。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哈恩先生的“名号”之争逐渐归于平静,但是媒体对于荷兰人能力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平息。
在今年的亚洲杯上,哈恩率领本土作战的中国队获得了亚洲杯亚军,这也是教练哈恩第一次率队获得洲际比赛的亚军,但亚洲杯后哈恩的能力不但没有得到肯定而且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此前世界杯预选赛的几场比赛一样,中国队在亚洲杯上进攻乏力的问题暴露明显,一是因为李毅等球员状态低迷,而更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哈恩对国足中前场“捏合”不够。此外,国足在亚洲杯上还暴露出了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几名主力队员受伤后,哈恩不得不让一些球员司职他们并不熟悉的位置,而季铭义等一直稳坐哈家军替补席的球员却几乎没有上过场。哈恩在选用球员上的固执甚至可以说是偏执到后来引发了“拿钱买国足位置”的传闻,尽管后来此事因为哈恩的否认而不了了之,但是哈恩在选用队员上存在重大问题还是成为了媒体和球迷的共识。
与此同时,外界对哈恩能力的质疑还包括他临场的指挥等诸多方面。在亚洲杯第一场与巴林的比赛中以及世界杯预选赛客场与科威特的比赛都是因为哈恩对比赛对手实力和比赛的艰苦情况准备不足。两场比赛中国队都曾经遇到过比分落后的情况,而准备不足的哈恩明显慌了手脚,临场换人就好比“撞大运”———与巴林的比赛哈恩走运撞对了;但与科威特的比赛他却输了。至于亚洲杯决赛与日本队比赛的失利,哈恩能力上的欠缺就暴露得更加明显,日本队的前两粒入球都是通过任意球配合,中国队的防守队员对于日本队的定位球战术似乎没有丝毫了解,而在此前的赛前训练中哈恩却任由球员打碎新闻中心的玻璃而没有进行任何针对日本队战术的练习。在亚洲杯决赛后,国家队的一位主力球员愤怒地抱怨哈恩训练时存在很多问题,其实明眼人也早就看出来了,只是中国足协没有看出来而已。
死因之三:深度中毒大环境已成染缸中国职业足球暴露出的种种弊端被世界杯出线的喜悦所掩盖,忘乎所以的中国足协有意无意地回避着切除职业足球毒瘤的良机。为了豪赌世界杯他们不惜放弃联赛,以至于联赛受关注程度日益降低;为了满足贪欲,球员开始铤而走险在场上、场下耍起了不正当的手段。
长期以来,中国足协对联赛监督和违规事件处理不利让赌球、假球等丑恶现象在职业联赛中肆意横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球员很可能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当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后,也就没有多少人再愿意尽力付出了,中国足球实力下降在所难免。
在国足与中国香港的生死战前夕,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终于公开承认,导致当前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足球的国际竞争力不行,说白了就是水平太差。虽然有些为失败提前找借口的味道,并没有超过前辈们“技不如人”的调调,但总算是说到了点子上。不过,在发表上述言论的同时,杨一民和他在足协的同事们或许并没有想过或者是不愿意去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中国足球被中国足坛糟糕的大环境所害。
下周,中超联赛又将重燃战火,G7与足协的“斗争”将烽烟再起。足球慢慢地在绿茵场上滚动,“改革派”的唾沫在空中横飞;但在2004年中国足球的悲凉秋季,还会有多少人关注中国足坛喧嚣的一切呢?
(本报记者刘畅摄影特派记者熊宇)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