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一个亚洲冠军、一个亚洲亚军没有让冯剑明满意。聊起青少年足球现状和发展前景,他更多的还是忧虑。
《足球》:去年国少拿了亚洲冠军,国青拿了亚军,你怎么看这样的成绩?
冯剑明:我觉得这样的成绩只代表我们这两支球队在这样的比赛里付出了努力,也得到了回报,只能说我们的这两支队伍在比赛里发挥了自己的最好的水平,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青少年足球水平。应该说去年的一个冠军和一个亚军我们还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平心而论,我们的青少年足球发展还比不上日本和韩国。与亚洲的先进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更别说与世界上的高水平国家了。在取得成绩之后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问题。
今年两支球队还要继续参加世青赛和世少赛,你对他们有什么目标吗?
88国少队教练组已经把今年的备战计划做上来了,他们提出在世少赛上的目标是打进八强。85国青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教练组,不过,我们青少部对他们的要求是打好小组赛,力争小组出线。
感觉上好像对88国少队要求更高一些,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还是世少赛和世青赛的赛制不同造成的。1988年龄组的世少赛只有16支球队参加比赛,我们从小组当中出线就意味着进入了八强。而1985年龄组的世青赛则有24支球队参加,即使我们从小组出线,也要面临一场16进8的比赛。其实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都力争小组出线。不过说实话,我个人认为85国少这支队目前面临的困难比较大,我个人对他们参加世青赛的前景不是很看好。今年的世青赛我只希望他们能够打出自己的水平,年轻队员能够展示自己。
说到85国青队,他们已经换了两任教练,而青少部去年走了三个主教练,对于这一点你是不是有点无奈?
去年我们共有三个国字号的主教练离职,但刘春明的情况与贾秀全和殷铁生的不太一样。他是在刚刚竞聘成功之后,天津俱乐部方面缺人而和中国足协提出将他调回俱乐部的。而后两人都是在执教中途离任的,应该说对球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这两次中途离职的事件我们也应该吸取教训,必须完善与国字号教练员之间的合同,这样一方面对教练员自身是一个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保护中国足协自己的利益。
那么今年的世青赛会由谁带队?有一种说法是这支球队要交到国管部去?
至少现在领导还没有通知我,现在荷兰的世青赛还是由青少部负责。关于主教练的人选,足协的领导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考虑,春节期间中国足协要派人前往德国慰问08之星,那时主教练人选就会有定论。
那85这支球队的备战呢?大部分队员都要参加联赛会不会影响他们备战世青赛?
在德国留学的08之星队在三月份要回国参加全运会的预赛,之后08之星队会重组,足协和德国方面会重新挑选一些更有实力的球员前往德国留学,而参加荷兰世青赛的队员也会以这支留学的球队为主,再辅以国内联赛当中的突出球员,这样既可以保证球队的集中,也可以保证一定的比赛质量。在世青赛之后如何搞现在还没有定,不过一切都要以保证2008年奥运会打出好成绩为原则。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是人们对我们球员的一个评价,是说我们的青少年球员在向成年队转型时,水平总是呈下降趋势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的确,你说的这是中国足球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这几天我正看见关于曲波的消息,他现在转会都没人要了,可四年前的世青赛上他曾打进过阿根廷队一球。还有当年的李华筠,和巴斯滕齐名,但最后人家成星了,我们却提前退役了。我觉得中国的青少年球员素养不高,一方面教练的指导不够,另一方面与目前国内的大环境有关。青少年球员大多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这就影响了他们向上的发展。特别是在转型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影响,没有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足球上。
具体到现在这支国青队上,好像这种迹象也很明显,现在大家都担心85国青队会重蹈沈家军的覆辙,你怎么认为?
这支队现在的思想作风是出现一些问题。从土伦杯到亚青赛再到这次的卡塔尔邀请赛,整个队的思想作风是呈一个下降的趋势。当然这次卡塔尔的比赛有一些具体问题,比如说队员人员不太整齐,但是我对球队在场上表现出来的作风不满意。这支球队教练没换、技战术打法没换,为什么在卡塔尔打得不好,归根结底就是作风问题。
作为领队,你认为这种作风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比如说担心比赛当中受伤影响回国的YOYO测试,再有今年取消升降级,很多队员认为是一个在队里争取主力的好机会,想早点回国参加俱乐部的训练。这些想法从个人的角度来讲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从全局看这是把个人的利益凌驾到了集体的利益之上。这暴露了我们队员思想上的问题,一名国字号的球员一定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应该说作为领队,队员的思想上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要负主要的责任。当然,教练员也不能只盯着训练和比赛,还要关心队员们的思想。
除了这一点,这支队还有哪些让你不满意的地方?
这次在比赛场上出现了一些不太团结的声音,比如说指责队友。应该说场上正常的呼唤提醒是我们欢迎的,但要是带有一种歧视性的指责是我们坚决反对的。我觉得这种歧视性的指责危害不比种族歧视差。有的队员总喜欢在队里当“老大”,我要说的是这支青年队里不能有“老大”,也不能有“大牌”。未来的国青队里我们一定要把队风抓实了,不能让队里有这样的不正之风。
这支队毕竟肩负着08奥运会的任务,下一步你想怎么调整?
主要还是从年龄结构上进行调整,现在队里大多是1985年龄组的球员,有些队员说实话现在虽然水平不错,但向上已经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了。在接下来我们要从下面的1986、1987甚至1988年龄组调一些优秀的球员进队,加强队内的竞争,同时净化队内的气氛。这一次1987年龄组在伊朗的比赛打得也不错,他们今年没有比赛任务,会有相当部分队员进入到这支球队里,另外还有现在正在德国留学的08之星,他们当中的优秀球员也会补充到这支球队里来。我想去卡塔尔的这支队伍里可能只有六七个人会最后进入到参加世青赛的名单当中。
我们可能更多是看到国青和国少,具体到青少年足球上,你认为存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实际要依靠三驾马车来发挥作用,即俱乐部、地方足协和教育部门。俱乐部负责建立自己的梯队,地方足协要负责组织青少年的地区性赛事和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推广,而教育部门则可以完成青少年足球的普及工作。但事实上目前我们足协只抓住了俱乐部的梯队建设,对于后两者基本都放弃了。现在49个会员协会只有少数还能主办一些青少年的比赛,而与教育部门的合作更是无从谈起,与过去比起来甚至是一种后退。
你谈到与教育部门的合作,是不是一种类似于日、韩与美国式的学校体育?
其实体育扎根于学校以前中国做得很好,我记得很清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体委与团中央和少工委的合作很多。那时候我正在上小学,像我、张路这些人小时候都是通过参加业体校学会踢球的,那时候各学校都很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发展,但现在全国都是应试教育,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再学体育了。说实话我很怀念那段时期。
足球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取消业余体校,创办足球学校,难道这样反而让青少年培养倒退了?
我认为至少从目前来看,我们在从计划体制的业余体校向市场体制的足球学校迈进过程中,步子还是太快了,而且没有好好地规划,客观上造成了青少年培养机制的倒退,从这个角度来讲,取消业体校是一种灾难。以前的业余体校是完全免费的,教练员完全是以发现和培养人才为目标。但现在的足校是以赢利为目标的,很多条件不错的孩子因为经济条件的原因根本无法进入足校学踢球。另一方面,以前的业余体校是与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平时上课,业余时间练球,但现在足校几乎无法保证小孩正常的文化学习,家长实际上面临的选择就是,一旦孩子学踢球就意味着与上大学无缘。而职业足球的淘汰率太高,所以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去踢球。
你的意思是不是球员在小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差不多吧。老一代的国家队领队杨秀武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他随国家队到意大利出访的时候,给国家队开车的司机高兴地对他说,自己的儿子同时接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和一家职业俱乐部的工作合同,这让他非常骄傲。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除了踢球什么都不会的人。我们总说中国球员的文化素养不高,但我们没有想过他们在学踢球的过程中是否有时间接受文化教育。
那么这方面的合作中国足协是否已经展开?
足协曾经与教育部门有过一定的接触,提出过合作的想法。但现在的困难也比较多,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决定了目前学校不太可能把太多的精力投到体育运动上。不过,如果教育部门能够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比如对体育特长生在升学上的一些优惠政策,我想会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参与到足球的训练当中来。当然,足协也应该在这方面提供一定的经费,这是一个保障。
今年将召开一次全国青少年足球工作会议,是不是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这次会议本来要在1月底举行,但是因为联赛和国家队的事务太多,移到5月份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我们除了讨论青少年的竞赛体制外,还要重点讨论普及方面的措施。我对袁伟民在今年奥运会后的一段讲话印象非常深,他说俄罗斯和美国的金牌是全民体育的结果,而我们则是举国体制的结果。我想我们未来的青少年足球就是要摆脱这种举国体制,要切实提高青少年的足球人口。
青少年的经费一直是大问题,你去年也曾呼吁过经费不够,现在看情况怎么样?
与过去相比,我们去年的投入还是有所增加的。在李晓光时代,青少年全年的经费有900多万,去年我们有1000多万。但这里面包括西门子中国之队提供的500万经费,仅用于全国青少年联赛的经费我们大约有600万左右。应该说这个钱还是比较紧的,只能用来竞赛,很难展开普及工作。
今年联赛大环境不好,主赞助商又退出,对你们青少年会不会有影响?
今年我们的预算还没有出来,但目前的这种大环境对我们肯定有影响。俗话不是说了嘛,“上梁不正下梁歪”,大环境不好,小环境肯定不行。但另一方面今年取消升降级也会给青年球员更多的出场机会,那些青少年球员培养较好的俱乐部可能会占些优势,这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一些俱乐部重视青少年球员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