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爱华:女儿是我的归属
4月18日,天津科技大学,全国击剑十运会预选赛赛场,那天下午肖爱华没有比赛,她坐在看台上有些魂不守舍。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女儿安琪从南京残疾人医院结束治疗回家的时候。自己在天津比赛,老公这个钟点还没下班,孩子交给了保姆,肖爱华此时有些不放心……
往家里拨了个电话,确定孩子已经安全到家后,肖爱华这才踏实了。“你看,这就是大女儿安琪……”肖爱华指着手机存储的照片中,坐在跷跷板左面的那个女孩说。其实,看模样,两个梳着一样的小辫子,穿一样衣服的小女孩,在外人眼中根本分不清其中哪个是姐姐,哪个是妹妹。“和奥运会前相比,现在看着她俩更像小女孩了吧!”
奥运会前,肖爱华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后不久就回国家队打奥运会预选赛,身体颇有些吃不消。“正是打积分赛最要劲的时候,可每天还要想着两个宝贝,无论体力还是精神,都有些透支。”但肖爱华很爱自己的女儿,因为,孩子刚降生就到鬼门关走了一遭,而随后大女儿的不幸更让肖爱华在重回赛场后,心底有一种深深的愧疚。
由于当初孩子出生时早产,两个婴儿才3斤3两,身体极其虚弱,一降生就被救护车送到儿童医院的暖箱里,紧跟着就是一份医院发来的病危通知,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
做母亲后第一眼见到的不是孩子而是这么一份病危通知,肖爱华实在难以接受。“那时,我和老公每周两次,戴上帽子,穿上鞋套,悄悄地走到暖箱前看自己的两个宝贝……医生在孩子脚腕上分别系上一条带子,写上肖爱华之女——大、肖爱华之女——小。”肖爱华觉得这对姐妹活像一对挂了牌的小猫。“两姐妹身上还插着各种管子,那滋味实在不好受!”
在暖箱里住了26天后,二女儿先出了院,可没多久又因为拉肚子被送了回来,而老大的身体始终不如妹妹健康。
为了保佑孩子平安,夫妻俩给孩子起了寓意“天使”的名字:安琪、安娜,还为她们做了一对水晶雕刻的纪念牌,上面有孩子的照片、手脚印记,一个名为“月亮宝贝”,另一个名为“掌上明珠”。
然而,肖爱华并不是因循守旧的人,她不想从此就围着锅台和孩子转。“以前,栾菊杰大姐是剖腹产,可至今四十几岁了依然在打比赛……”栾菊杰一直是肖爱华的偶像。当年栾菊杰为中国女子花剑在世界上实现金牌的零突破,随后又成为中国第一个妈妈世界冠军,此后,她远去加拿大,而中国女子击剑也步入肖爱华时代——从90年代初期到2001年,肖爱华囊括了所有亚洲比赛冠军。
在肖爱华看来,做母亲不应是一个女运动员结束运动生涯的理由,更不能成为传统,“中国女人应该有自己更多的空间和选择。”最终,她说服父母和公婆,再次举剑出战。那年,她32岁。
复出后,肖爱华凭借丰富的经验,依然能在全国比赛中折桂,此时,在中国击剑界,已经有人把肖爱华的复出认为是另一个栾菊杰神化的开始,开始寄望于她的第五次奥运之行。然而,2003年古巴世锦赛上由于裁判的问题,肖爱华未能闯进16强,通过比赛拿双积分的计划搁浅,基本无缘雅典。
消沉的肖爱华回到南京的家,推开门听见的第一声便是女儿大声喊出的“妈妈!”她愣住了:“我望着女儿,心里有种莫名的归属感……当时,我觉得,这里才是我应该存在的地方,他们才是我真正在乎的人!”那时起,击剑不再是肖爱华的唯一。
在南京休假的那段日子,肖爱华终于有时间教孩子学走路,但大女儿安琪却总是比安娜学得满,而且常常摔跤。后来,肖爱华把安琪带到北京去检查,结果把她心底作为剑客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击溃了。
由于出生时,安琪的小脑受到母体挤压,造成先天性脑偏瘫,即使每天进行残酷的强制矫正操,也很难得到与常人一样的平衡能力。
回到南京,医生建议让孩子住进残疾人医院,在那里,肖爱华见到了很多和她处境一样的母亲,也明白了在这些先天残疾的孩子眼中,母亲是何等的重要,从那以后,只要有时间,肖爱华就会陪在孩子身边,为她做腿部矫正操。
肖爱华说:“对于安琪,我有信心,她会和安娜一样健康长大……”她下了决心,完成今年十运会的任务,将正式封剑,随后找一份轻闲的工作,把更多的时间用来陪女儿。